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 > 健康素养
【全国爱耳日】守护耳健康,这些生活细节不要忽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4-03-15

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为加强学生科学爱耳护耳知识普及,养成科学用耳行为,主动预防噪声污染、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爱耳护耳知识吧。

爱听音乐、爱用耳机的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吗?

在门诊,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天天戴耳机,甚至戴着耳机过夜,于是出现耳鸣、耳闷、眩晕甚至突发性耳聋。在地铁上、在公交车里,常看到不少戴着耳机听英语、听歌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移动设备的兴起,也带动了耳机的普及,据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超过1小时。内耳的毛细胞数量有限,长期、慢性的噪声刺激,造成毛细胞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使得其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引起噪声性听力下降。

在我们身边

还有哪些司空见惯

不利于听力健康的行为呢?

保护听力,从细节做起

▼▼▼

一、避免噪声刺激

你知道吗?要听到声音,内耳里的毛细胞很重要,记住它们受损的阈值是: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过大音量、持续时间太长,就会震坏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过大的声音和刺耳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们能损害人的听力。平时要注意远离噪声,当突然出现噪声时,应该及时用手堵住耳朵,或者张大嘴巴。

二、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

日常生活中,你的“标配”是不是“一部手机+一副耳机”?

但是,如果你习惯在地铁里听耳机,地铁开动时噪音平均为96分贝,当你用美妙音乐盖过地铁噪音时,你的耳朵正遭受重创。长期戴耳机不仅会损伤听力,而且这种损伤是难以再生恢复的。如果你喜欢睡前听音乐,一觉醒来旋律继续,你知道耳朵有多受伤吗?长此以往,听力下降和耳鸣就会“光临”。

与其他感官一样,耳朵里有专门的听力“感受器”——耳蜗里的纤毛细胞。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感受器受到刺激了,纤毛随声音震动而摆动。一旦纤毛摆动太厉害,就容易损伤听力。戴耳机虽然没有明显察觉到听力变化,但这种损伤是渐进性的,并且常常被忽视。

三、不要往耳朵里塞东西

有些孩子出于好奇会将细小物件塞入自己耳道内,当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应保持镇定,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平时父母应教导儿童不要乱塞东西入耳,亦不可试图自行替小孩掏出异物,以免引起外耳道损伤或鼓膜穿孔。

四、不要频繁掏耳朵

耳垢是一种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无须特别清理。掏耳朵过频是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小心会伤及耳道甚至鼓膜。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着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

五、避免耳朵进水

在游泳、洗澡、洗头时,注意尽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道发炎。如果不慎进水,可以让头部向进水一侧的耳部倾斜,一只脚抬起,患侧的脚轻轻蹦跳,耳道内的水就可以顺着外耳道自然流出。

六、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用药不当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避免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当儿童患有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任何不当或超剂量使用都有可能导致耳聋。

七、科学饮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锌、铁、钙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利于扩张血管,改善内耳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

八、耳朵不适,及时就医

当耳朵出现痒、痛、耳鸣、耳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孩子的听力情况,如果学龄儿童听不清老师的讲话,看电视声音总要调大,接电话无法用一侧耳朵,总重复反问等就要引起注意,要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听力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耳朵不小心进水怎么办?

外耳道是一个盲端,它的末端被鼓膜所遮挡,所以正常的外耳道是不怕耳部水流进去的。但是有的人在(耳朵)进水以后,会感受到明显的进水感觉,一方面,是由于水流进去,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水膜使我们产生了“封堵感”;另外一面,是因为耳道里面有堆积的耵聍,耵聍吸饱了水以后会产生闷堵感。所以,在夏天长期游泳或是洗澡前,我们可以先去医院检查一下有没有明显的耵聍堵塞。

 

如果没有的话,当耳朵进入少量的水以后,可以先试行用蹦跳的方法,将水“跳出”。

也可以在耳道里面再灌入一小点水,把原有的“耳膜”冲破,这样里面的积水就可以顺利的排出来。

第三种方法,可以用干的棉签,在耳道口进行轻轻擦试,靠棉花的吸附作用,把(耳朵)里面的水带出来。

游泳前后需注意检查耳朵,避免因耳道积水,尤其是脏水,诱发急性外耳道炎。

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正常人耳朵会产生一些分泌物,我们管它叫做耵聍,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耳朵,耵聍的性状都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人的耵聍呈干性的,像小碎片一样,它会在我们的咀嚼动作中,自行脱落。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耳朵都是不需要去掏的,但是也会有一些人,耵聍呈现油脂样外观,会糊成油性耵聍,这种耵聍就很难通过咀嚼动作自行脱落到耳道外,因此,“这种耳朵”需要定时清理。

根据不同病人耵聍生长的速度不同,建议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到医院进行一次耳道清理,但是不建议您自行掏耳,这样容易加重耳道损伤,继发耳道感染。随意掏耳朵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用了不洁净器械,易将细菌或真菌带入外耳道,引发感染;像耳勺或指甲等比较坚硬的东西掏耳朵也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引起炎症。

其实大家常说的“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一般会在张口、咀嚼或者体育运动等活动时自然脱落,并排出耳外,无须人为掏出,而且对鼓膜还有一定保护作用。若发现孩子耳朵里有大块硬结的耵聍堵塞耳道,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让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

耳朵里进小飞虫怎么办?

首先,有一部分虫子有喜光的特性,如果应急的情况下,你可以先自行的“拔一拔”(拉一拉)耳朵,或是拿一个亮光在耳道口照明,看看它有没有可能飞出来?如果虫子不出来的话,可以尝试往耳朵里面灌一些(少量)水或是食用油,先把蚊虫闷死,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把小飞虫取出。大家切忌不要用掏耳勺去试图把它(小飞虫等)掏出来,因为蚊虫在经过外物刺激的时候,有可能会向更深方钻,会造成鼓膜的进一步损伤。

你的耳机用对了吗?

不管耳机的类型如何,耳机对听力主要是产生噪声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有效的控制耳机的音量和使用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环境相对比较安静,如果能够不使用耳机,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必须要用,要把耳机的音量控制在三格到四格左右(保护听力的范围内),同时尽量减少使用耳机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累积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这样才能够对听觉有更好的保护。我们提倡在听音频时使用扬声器,减少耳机的使用,尤其睡前不使用耳机。如必需使用耳机请遵循以下原则,以减少对听力的损害。

专家建议,使用耳机时,应遵循“3个60”原则:每次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声音的大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当外界环境声音超过60分贝时,尽量不使用耳机。

在公交车、地铁等嘈杂环境中最好不要佩戴耳机。嘈杂的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容易损伤听力。若使用,建议使用合适的降噪耳机,减少提高音量的需要。

耳机最好选择耳罩式,耳罩式耳机对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要小于耳挂式和入耳式耳机。需要长期戴耳机的人群,建议选择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的接触面积大,压强较小,对耳蜗纤毛细胞的刺激相对较小,更加安全。另外,接收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导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颅骨传导。特别是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听得累了可以将头戴式耳机戴在头骨上,同样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减少了对耳蜗的刺激。

打耳洞会影响听力吗?

首先,耳洞大部分打在耳垂上,它属于外耳的一部分。外耳在声音传导当中,并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因此,打耳洞本身是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听力的。

但是,打耳洞一定要注意的是,避免出现感染,因为耳洞感染以后,有可能会继发局部的瘢痕形成。

另外,在我们耳郭有软骨和软组织,耳洞一定要选择在软组织上打,不要穿行耳郭软骨,因为可能导致耳郭软骨的感染,造成耳郭畸形。

爬山时,耳朵发闷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耳朵中,有一个咽鼓管,它连接鼻腔和中耳腔,主要作用是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大气压保持平衡。当我们登上高山的时候,外界气压降低,中耳腔里的气压还维持原样,因此中耳腔的气压高于外界,鼓膜会向外膨出。而当我们下降的时候,中耳腔内气压低,外界气压高,鼓膜就会向内移动,引起内陷。如果咽鼓管的功能不能很好的调节,就会出现耳朵“发闷、发堵”的症状,甚至听力下降。只需要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捏住鼻子向中耳腔里头鼓气或者吸气,将中耳的压力和外界的压力保持一致,就可以改善上述症状。

远离噪声源,慎用耳毒性药物

在可能出现巨大声响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如放鞭炮、大喇叭广播等,尽可能离远一些,并及时捂住耳朵,或戴上防护耳塞保护耳朵。

耳毒性药物容易损害听神经,常见的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当孩子需要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应谨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及时发现与就医

对孩子的耳部健康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

当孩子耳部有闷胀、耳鸣、发热、流水或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应带孩子尽快就医,找耳鼻喉科医生进行检查。

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

 

日常不挑食,不偏食,可多吃些粗粮、蛋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学习生活中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作息时间规律,避免过度熬夜,睡眠要充足。爱耳护耳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让我们一起保护孩子们的听力健康,听见美好,听见世界。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