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 防欺凌工作 


 首页 > 文明在线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来源):韩敏(推荐)    发布时间:2005-04-21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是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有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以及信息科技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影响,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启动的。目前,二期课改已进入整体实验阶段。本期刊载周师章同志的《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对二期课改进一步重视和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本刊欢迎这方面的来稿。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的,是对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 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认识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一个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 二个改革目标
  1. 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三个改革重点
  1. 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 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 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 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六) 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二、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 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对15岁学生的测试。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2.当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改变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不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1 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
  (2 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
  (3 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 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
  (2 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 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
  (4 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 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6. 研究(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 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 建构知识
  (3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研究(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研究(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 教师要更新观念
  1. 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
  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
  2.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一步传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
  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三)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
  2. 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

  (四) 课程评价的运用
  1.评价的诠释
  评价是对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泰勒)
  评价是对某一对象(方案、设计或者内容)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制定与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信息与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课程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生生、师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评价的类型
  (1 按评价标准分,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 按评价功能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 从评价参与主体来分,有来自内部的自我评价和来自外部的他人评价。
  (4 按评价的方法分,有量性、质性评价。
  评价的具体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3. 评价准则
  (1 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以总的学力的培养目标作基准,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取代原来的只重知识和智育的评价模式。
  (2 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改变单一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
  (3 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遵循评价的增值性原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
  考试数量的控制:原则上一学期进行一次,或者在该学科修习完成后进行一次。
  对考试标准的控制:以学生共同的学习基准和要求作为命题时掌握难度的标准,但可从课程结构特点出发,使试题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4. 评价形式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指随堂的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阶段性、单元性考查等。日常性、阶段性考核要控制好频度、难度和采用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功能,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学段终结性评价: 指全市或区县范围内的有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测试(如会考),一般局限在基础型课程的学科内。在经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认可后,也可由学校自行组织进行。
  等级考试: 一般指学科性或综合性能力的考核,为特长的客观认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原则上由市级考试部门、教研部门等组织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常设性评价机构组织实施。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都属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范畴,这是对单纯教师评价中存在的误差或片面性进行补充或修正所需要的,是建立新的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一般采用定性(评语)评价的形式。
  基础性课程应把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拓展型课程移用学分制管理的方法。

  (五) 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由教师、学生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其运用总是处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受其影响的。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应该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总之,教师要学习和领会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在教学操作层面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那么,在上海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必然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必然会摸索乃至形成新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新世纪的中小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