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陈述
小陆是班上的一名男同学,说话嗓门大,不记仇,是个很天真的孩子。但他常常不交作业,同学也反映他有拿别人的学习用品不还的情况。我和他心平气和地商量,让他把东西先还给同学,而由我出面和家长沟通,请家长给孩子买新的学习用品。但事后,同学对他仍然保有成见,下课后也没人和他玩。渐渐地我发现他变得沉默了,标志性的大嗓门也很少在班级里敞开了,在学校里很少看到他的笑容了。虽然我也利用思品课的时候结合“友爱同学,宽仁待人”这样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同学们在课后仍然甚少与他接触,虽然在课堂上他们说起友爱同学都头头是道。但他们为何言行不一,而做出几乎正个集体都排斥小陆的行为呢?这让我产生了疑惑。
二、原因调查
对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来说,小陆在他们眼里是属于那种有“前科”的同学。我曾单独找来班级里的小干部们聊天,有意识地希望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接纳他。但看到那些小干部脸上疑惑的表情,不禁让我追问为什么不愿意和小陆一起游戏,和他交朋友。而一个小干部理所当然地说道:“他不是个好学生,他经常不做作业,还偷别人的东西。要是我跟他玩,别人也会不理我的。”经过事后的调查和谈心,我发现,我们班级里大多数同学的思维中,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学生们认为一个老师经常批评的人,曾经偷拿同学东西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因此绝少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流,更谈不上是交朋友了。正是在这个集体的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个体自然会变的孤独起来,也难怪小陆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三、经验反思
经过这样的调查,在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学生们思维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过分关注在集体面前让那些学习好、行为规范好的学生树立起榜样,让学生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结交朋友就要结交那些“好同学”,只要是经
毕竟他们仅仅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发展成熟,而道德评价又存在着复杂性,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眼下,学生们在无意识中形成的道德评价,不免带有盲目性,而使他们产生这种盲目的正是我自己,经常表扬那些行为规范优秀的学生,一遍遍重申,要向那些同学学习,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认为老师喜欢那样的学生。为了
四、行动措施
恰逢学校里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的活动。结合着我们班的班级文化“美”,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以“发现身边的美”为主题,透过学生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美”。
活动先由小组讨论开始,学生们畅谈自己眼中观察到的“美”,有的说自然风光的美丽,有的称赞自己喜欢的老师是美丽的,也有的说得到别人帮助时候感受到他人品质的美……在畅所欲言中,学生的眼睛越来越亮,他们从教科书中诚实守信的“小女孩”谈起,谈到身边乐于助人的同学。在这过程中,我悄悄地观察小陆这一小组。开始时,小组成员中还没有一个人带头谈论,小组讨论的气氛有点沉闷,这组的学生里,除小陆以外,其他的学生相对来说都比较内向,不太爱发言。
正在这尴尬的时候,我发现小组里其他的成员都悄悄地看着小陆,似乎是在等待他的发言,而小陆呢?正傻呆呆的看着其他成员!原来,沉默了一段时间的他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小组合作。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试想由我先带头,谈谈我眼中的美。原本我想说的是曾在一次放学后,发现小陆在没有受到班级委托的情况下,将班里饮水机水槽里积满的水倒掉,这样关心集体,做好事又不让人知道的行为是美的。但话到嘴边,又憋了回去。我这样做,难道不是又一次地“蒙蔽”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吗?不过是又一次地让他们陷入到集体的无意识中去,而失去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的机会。
怎么办呢?首先得让学生们自己发现被他们集体排斥的学生也和他们一样,有一颗关心集体的热心,才能进一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我想,既然学生们对小陆的排斥是从我的眼神、体态、语言中得到的暗示,从而蒙蔽了他们的自主判断,那么让他们摘掉这副蒙蔽他们眼睛的面纱,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让他们知道经
于是,我说道:“在老师眼中,还有这么一位同学的行为是美丽的。他常常默默无闻地为班级做好事,每天放学后还主动清理饮水机水槽的水。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话音刚落,班级里开始有小声的议论声了。“是小张吗?”这是我们班级里的劳动委员,平时总是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也少不了得到我的表扬。这时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她,而一向诚实的劳动委员,这会懵了,又是摇头,有是摆手地解释:“不是我,不是我。”那会是谁呢?这会班级里像炸开了锅。但不一会儿,我就观察到小陆那一小组里出现了异动,从小组成员的表情上,我看到他们似乎有些犹豫。于是我鼓励他们:“谁的眼睛最亮,已经发现了这个行为美的人了呢?”果然,褒奖之下必有勇夫,那个胆子不算大的小组长,在我的“鼓励”下,轻轻地说:“我有一次看见是小陆倒的水。”这句音量不大的话,却一下子使原本沸腾的教室安静下来。其他学生都有些不相信,有的甚至还露出了嘲笑的表情。小组长见大家都没出声,也不吭声了。这时,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次看到他帮绿意角的花浇水了。”“我也看到过他浇水的。”……话匣子打开了,学生们的热情也高涨了,他们从小陆身上发现了美,又从其他默默无闻的同学身上找到了美。不经意间,心灵的窗户悄悄被擦亮了……
在讨论过后,我让每个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彩纸,剪出最美丽的图案,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眼中看到的同学身上的行为美。
通过这次打破“无意识”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讨论,学生们那双明亮的眼睛重新敏锐起来。他们发现别人身上优点能力,或者说是那种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强了。渐渐地,小陆已经融入了班级集体这个大圈子,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变得更开朗、更活泼、也更自信了。而班级里其他的学生们也逐渐养成了独自思考的习惯。我也经常在午会课上,让学生们对近期班里发生的情况开展讨论。逐渐地,我们班民主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烈,班级计划、值勤安排、中队主题会的节目安排……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正逐步提高。正是在培养了学生这种自主判断的能力,蒙蔽他们自主判断,从而形成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面纱才得以揭开。
五、理论分析
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对道德行为或观念所呈现的善与恶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抉择和取舍的一种道德活动。道德选择主体是具有道德行为者身份的人,是任何能够构建或遵循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则、具有自律意志、能最终决定履行或不履行什么行为的人。而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小学生,在这一道德选择的能力上还不足以具备主动选择的意识,往往通过对教师的察言观色中,对大多数成员意见的服从中,无意识地形成这样的道德选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集体的无意识”道德选择。我在以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最终服从特定的道德规范,多以外部灌输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而忽略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影响了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校园,创建温馨教室的环境下,学生迫切需要增强主体意识、自主能力,拥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权利。我想,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多提供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逐渐淡化,乃至揭除由教师言行而形成的无意识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