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上阅读,除了天生对知识、对书本的好奇外,家长的身体力行以及对孩子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引导至关重要。 作为孩子的行为示范者和行为模仿者,家长的作用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都可以领悟到。就阅读而言,要让孩子喜欢上书本,喜欢上书本中的知识,在空余的时候能养成把喜欢的书本拿在手中阅读、理解,作为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在阅读方面表现的表率作用相当重要。这个表率作用,有时不仅仅是做个样子,摆个POSE就一定能让孩子效仿。让孩子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阅读的益处,还需要家长时常有意识的与孩子分享自己在阅读后的理解交流和沟通。比如,阅读到什么让觉得对孩子有用的东西,或者是有趣的东西,并且在符合孩子的理解力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孩子分享阅读的思想和感受,也可以在碰到某件事情时,将阅读与现实联系起来,给孩子做链接式的比较分析,并且明白的告诉孩子阅读点的出处。这样的作法,一方面孩子了解了家长也在不断地从阅读中获得新鲜知识和资讯,而使孩子以家长持续学习作为榜样,另一方面有可能就促成了孩子一次阅读行为。 家长的现身说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家长在平时对孩子的细微观察中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从而在正确引导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勇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方面,起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之所以要观察孩子的兴趣,并根据其兴趣做正面引导,是基于孩子的基本特质。我们都能体会,能做好一件事的两个核心要件,一是意愿,一是能力。能力更多的可以培养,而意愿则更多的与个人兴趣和爱好取向有关。因此,要让孩子喜欢某种东西,或者喜欢做某件事情,了解并激发其兴趣所在,再加之以方向性的持续诱导,日积月累地孩子的习惯就有望培养出来。喜欢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亦是如此。 孩子的兴趣源于诸多因素:或来自于天赋,比如对数字的敏感、对音乐的爱好、对文字的兴趣等等;或是某个时候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刺激,比如在电视里看到某个广告、家长的某句话;也可能是某个阶段孩子对自己的周边引发的兴趣点的一种从众心理,比如前段时间小朋友们都热衷谈论 “默尔庄园”以及“植物大战僵尸”等网上游戏。兴趣可以是孩子原发的,也可以是家长有意激发和引导出来的。不管是源自哪个方面的兴趣,都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对孩子发展的期望,根据这些兴趣对孩子成长的延伸影响,以及其他的现实因素,给孩子的兴趣以顺势利导,逐步教会孩子如何把兴趣变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阅读本身可能是一种原发兴趣,也可以是把某种兴趣培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工具和手段。 如果孩子本身就爱阅读,那是兴趣使然。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只是为孩子所阅读的东西把把关。而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是只有兴趣,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深究兴趣,或者也不一定会持之以恒。因此,家长通过综合考虑,认为需要把孩子的此项兴趣培养起来的,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比如带孩子亲临孩子感兴趣的某个现场、物质鼓励等等,而最简单易行的、对孩子影响效力最为深远的还是利用书本这样媒介和工具,让孩子真切地理解和体会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学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以阅读为伴,以书籍为友。 让孩子真正理解阅读的益处而喜欢上阅读对家长而言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育人工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柔性培育往往比简单粗暴的硬性指点更能促使孩子发至内心的喜欢上阅读。家长不仅是孩子读物选择的决策者,更可以作为孩子的阅读导师、倾听者,有时还可以扮演向孩子讨教知识的询问者。给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从书中寻找答案,在孩子探索答案的过程中给予方向上的指引,当孩子有些答案的发现时,“请教”孩子所读到的所理解到的。解释答案本身就是一次次对孩子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家长的点拨下,随着能力的一步步提高,孩子就一次次感触到阅读带来的利益,也可能因此而越来越喜欢使用阅读这个“探究工具”。 让孩子爱上阅读,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阅读本身如同学习知识一般,是个长期积累、点滴内化的过程。家长让孩子喜欢阅读不容易,孩子能够自己喜欢阅读就更不简单。这如同太阳、维生素D和钙一般,书本如太阳,家长的引导就是维生素D,他们都是促进钙吸收的前提条件,而对培养阅读这个好习惯的真正理解就像钙的生成一样,需要孩子自身慢慢体验、慢慢内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