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文明在线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随笔(3篇)
作者(来源):韩敏    发布时间:2005-04-21

随笔(一)

《海中救援》描写了一群善良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困于海上船员的感人故事。如何抓住感人的场面来体会任务的崇高精神,进而初步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是本文的重点。

在生字教学中,本文中的一些生字难读,且不易记。在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做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哪些字需要注意。经过组内的交流(实则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关注那些易读错或写错的汉字),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兴趣盎然,总体感觉要比教师一味地进行音、形、义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阅读时,我主要抓住文中几个感人的场面进行教学,如:汉斯和她母亲的对话,村民们的表现等,来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说说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以此作为文章的突破口进行教学,读中体会人物崇高精神以及深切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汉斯是一位英雄,而母亲却是一个反面人物,自私、不顾落难者的安危,对于母亲那段感人肺腑的话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是对汉斯行为的衬托上。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已经留下了这样一种定势,即英雄都是了不起的,他们的行为是足以让人感动的,而与英雄行为相左的都是不值得称道的;其次,预设教案中过多对汉斯行为的关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补充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汉斯的母亲不是不愿意孩子去救援那些遇险的人们,只是她太爱自己的儿子了,不愿失去她唯一的亲人。她想(    ),她又想(   ),她还会想(    )。于是她才会说——(教师引读);汉斯不是不懂得妈妈的心思,她知道(    ),也知道(    ),甚至明白(   )。通过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更全面了,人物的形象也更趋丰满,同时还为后文的想象说话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必需符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学的需要。摒弃一切以教师为主体的种种预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学生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随笔(二)

“心思”指的是一个人心里想的,那么医生的心思又是什么呢?《医生的心思》一文通过德国著名医学家威廉·格利辛格和一位病人看病时的简短对话,写出了医生的心思:省下时间可以为更多的病人看病。突出了医生崇高的医德。

本文教学时,医生的心思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较好的课文突破口。让学生带着“医生的心思”是什么,整体朗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反复朗读,体会医生惜时如金,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由总括起笔,强调了格里辛格不是一名寻常的医生,他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有非同寻常的工作习惯。在理解这两个特点时,主要用因果句式来加以理解,前者是找格利辛格就诊的病人总是“络绎不绝”,因此而“挤满了诊所”;后者是格里辛格有“利索、简练”的习惯,为的是能节省时间给更多的病人看病。同样因为“有的甚至要等上大半天才能见到他”,所以,好容易见到他之后,病人自然希望多向医生陈述自己的病情。考虑自己的要求多了点,理解“医生的心思”就变得困难了点。也只有理解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更好的体会不同寻常的医生在面对不同寻常的病人时,所得到的不寻常的结局。

理解“简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整个医生和病人间的对话可谓简洁明了,几乎不着一个多余的字。如何让学生理解医患之间简简的对话,显得十分必要。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如果是正常对话该怎么说,让学生扮演医生和那位病人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表演,学生非常直观地体会到,此时这位不同寻常的医生在面对不同寻常的病人时连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的正常表述都遗漏了,譬如——

课文表述:              正常表述:

事故                    你是因为事故才受的伤吗

玻璃碎片儿              不,我是因为不小心被玻璃碎片儿划伤的

何时                    你是什么时间被划伤的

碘酒                    我已经用碘酒涂过了,并且作了初步的处理

费用                    我需要付给您多少医疗费

……

而这样的表述,正是医生一贯所为,其目的不止是节省自己的时间,重要的是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些正在作长长等候的其他病人。惜时如金,只是事情的表象;而相互理解,希望医治更多的病人,才是其中的本质。所以格里辛格不愿收这位病人的诊疗费,因为他碰到了真正懂得自己的人,知音,这应该是最可珍贵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此时的理解便易如反掌了。

这样引伸开去,学生自然明白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深层含义,于是在享受阅读审美之后,完全读懂了医生的心思。

 

 

随笔(三)

    好文章留给心灵的震撼是长久而深沉的。《我给奶奶送阳光》就不失为这样的文章。只有四岁的主人公鹿儿用围裙把阳光包起来送给奶奶,那看似幼稚的举动,却流露出人间最纯真的情感,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题目的出示就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将阳光送给别人?阳光毕竟在人的心目中是只可感受,无法携带的呀!阳光究竟被送到了没有,这个悬念也是学生迫切读文的原因。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进入了文章。在他们初读课文后,一些浅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如:谁给奶奶送阳光?为什么要给奶奶送阳光?包括鹿儿用围裙包起来把阳光送给奶奶的这一幼稚的做法。剩下的就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值得争议的问题:鹿儿究竟有没有将阳光送到。从表面而言,阳光一如人们知道的那样无法被人们赠送,四岁自然也做不到。但事实上,鹿儿却做到了,她的爱心却让奶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如同太阳般的温暖,不仅是奶奶的身体,甚至是奶奶的整颗心。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究竟能体会到吗?我不知道。

再读课文后,我以奶奶的一句话:“我的好宝宝,不要担心,阳光都跑到你心里去了。”作为切入口进行质疑:阳光怎么会跑到鹿儿的心里去?心中充满了阳光的鹿儿是怎么样的?继而深入学文,找找鹿儿心里想的都是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读文划句。通过细品,学生懂得了鹿儿在自己感受到太阳的美好的同时,想到的是整日叨念着想见到阳光的奶奶,她心里想着的是奶奶,她的心被爱心、孝心所充满。至此,鹿儿心中的太阳是什么自然已不再是问题。学生对鹿儿究竟有没有将阳光送到这一问题的解答,也出乎了我的意料,恰当的比喻,全面正确地理解,似乎还真让我刮目相看。

    但这还不够,最妙的是对阳光的理解,阳光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鹿儿的孝心,但阳光可引申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她应该是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此时,我适时插入了对第一课艾青的《太阳的话》的情感朗读,当学生再一次读到“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晨曦、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时,他们对阳光的理解更深入了,他们有的认为心中有阳光就是看到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有的认为心中有阳光就是像《海中救援》中的汉斯在危险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像九色鹿这样不顾自己安危,舍己救人的人,像格里辛格这样一心想着多医治病人的医生……教师适当板书:乐于助人、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救死扶伤……最后归纳为一切真善美的行为。然后再理解第一课中的重点句,学生此时茅塞顿开,文中的“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晨曦、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指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一切美好的东西。文章在诗歌声中结束。感谢新教材让两篇互补的文章放在了一起,在相得益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一切润物无声。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