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 防欺凌工作 


 首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 > 健康素养
甲型流感可治、可防、不可怕—谈谈甲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03-07
 料峭寒流不期而至,神州大地从北至南气温骤然下降,提前进入冬季,许多人面对寒冷措手不及,没有及时做好保暖,以致着凉感冒了。在季节交变的时候,不但感冒的患者陡然增多,而且还是季节性流感流行的时候,加上今年以来,甲型流感在世界各国流行,由于绝大多数人群对甲型流感都没有抵抗力,所以大多数人群都是易感者。所幸的是:相对于上世纪两次甲型流感大流行来说,由于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还没有发生较广泛的大爆发和高的死亡率。进入今年冬季以来,甲型流感(H1N1)的病例越来越多,不时也有一些甲型流感重症患者死亡的报道,有些人就异常紧张起来,特别是孕产妇,认为怀孕期间就一定会患上感冒,患了感冒就一定是甲型流感,患了甲型流感,就会并发肺炎得重症,就是死路一条。一瞬间就在人们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大地微微暖气吹”,“‘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景象,于是纷纷通过网页和亲自前来笔者的专家门诊就诊,咨询如何防御甲型流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区煦东

    现在各种媒体和在各式各样的网页上差不多天天都会把感染甲型流感而死亡的患者的报道作为头条新闻,而且有很多都是用大大的字眼作为题目,自然就强烈地映入人们的眼帘,造成深刻的刺激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因为现在媒体对甲型流感的流行病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还做得不多,广大群众对甲型流感的流行感染难免会有所担忧,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情绪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只要您花费20分钟的时间,耐心地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就明白甲型流感的历史(昨天)、今年流行的现状(今天)和今冬明春的流行情况预测(明天)。只要了解甲型流感的流行病学的知识,就能很好地预防流感,也就能避免感染流感,

    其实,不管是甲型流感还是季节性流感(所谓季节性流感就是每一个季节都会出现流感,例 如秋季流感,冬季流感、春季流感等)都早已经在全球流行了超过一百年,医学专家早已经对流感病毒和流感的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而且早已取得大量的研究结论,特别是对甲型流感的研究成果使得流感(特别是甲型流感和禽流感)已成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疫情监控的传染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在定期的疫情报告上公布流感病毒流行的代表性毒株及亚型内的代表株。而中国一直是流感的高发区之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流感监测系统,每年都在必要时发布流感信息,并在每年推荐中国流感病毒代表性毒株,针对可能流行的病毒株型研制生产出相应的预防疫苗。所以,现在由国内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时公布的甲型流感的流行情况,是按照WHO的规定进行的,公布流行病流行情况,有利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对抗流感流行,也有助于全球医学家研究对抗和治疗流感的方法,不要把这种公布理解成像“地震预报”或“火山爆发预报”一样,更不要想象为是电影《2012》的“现实版”,世界末日到来。

    下面就详细谈谈一百年来医学界对甲型流感研究成果:(以下文字中,黑体字是医学研究中肯定的结论,非黑体字是笔者的观点。)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每年都会在世界某个地区爆发流行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发病率居法定传染病的首位。主要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痠痛乏力和出现轻中度呼吸道症状,病情短,为自限性。小儿、年长者、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流感时容易并发肺炎和其他合并症,有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的可能。孕产妇并非流感的易感者,也并非容易并发肺炎或严重并发症的人群,而是在怀孕前有严重心肺疾病的孕妇或怀孕期间患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重度妊高症等)会导致容易并发肺炎,这与其他年龄段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的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后容易并发肺炎一样。根据目前的报道,今年罹患甲型流感的患者中,重症患者的比例相对于上世纪甲型流感大流行期间的重症比例低的多,重症患者中孕产妇的比例更比上世纪甲型流感大流行期间的比例明显的低。从今年以来,孕产妇因为重症流感而死亡的个案分析,究其原因是与其在疾病初期误认为怀孕期间感冒不能服药,以致延误了及时治疗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有关,最后付出了生命作代价。

    今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与其他季节性流感病毒(包括人甲、乙、丙型流感病毒)、动物的甲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同属正粘病毒科的病。正粘病毒科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即流行性感冒,以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性最大。甲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及包括禽鸟马猪等动物;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毒 主要是人类的致病原,只感染人类后会发病。

    那么,今年流行的甲型流感(H1N1)H1N1又是表示怎么回事呢?H1N1是代表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分型病毒株。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一些研究流行病学的学者预言流感病毒的亚型株会每隔5-10年发生一次大的变异,因此每隔5-10年,世界上就会出现一次甲型流感的爆发性流行。为什么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株会发生大变异呢?发生大变异后对人类会造成什么影响呢?下面就专门谈谈甲型流感病毒的生物特性:

    流感病毒的分型是在197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流感病毒的分型是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的抗原性不同,分成甲、乙、丙3个型,甲型流感先按宿主来源分,例如分为禽流感、猪流感或(人)流感。然后,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eamagglutinin,H为代号)和神经氨酸酶(nenraminidase,N为代号)的抗原特性的不同又分成若干亚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公布了对流感病毒统一命名原则: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可见,现在提及的流感病毒只是根据病毒的核蛋白和膜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是RNA病毒,病毒颗粒表面有两种形态不一样的糖蛋白突起,这两种突起就是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均具有抗原性。按照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又将同型流感病毒 分为若干亚型。流感病毒的亚分型(亚型)是以HANA的致病抗原性的变异来分为各种亚型,其中HA的变异以“H”表示,NA的变异以“N”表示。HN均易于发生变异,而且变异是各自独立的,因此,流感病毒的抗原特异性是流感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流感病毒对宿主(例如人类)致病的侵害与流感病毒的包膜的糖蛋白—血凝素有关。宿主(例如人)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的表面具有血凝素受体,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与其结合,使流感病毒得以吸附于宿主细胞膜。由于流感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表现为红细胞凝聚现象,血凝素故以此得名。流感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后,启动了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病毒得以 穿透宿主细胞进入细胞内,完成病毒入侵宿主体内的过程。而流感病毒的包膜还有一种糖蛋白-神经氨酸酶,它有降解宿主细胞包膜的血凝素受体中含有的唾液酸,由于神经氨酸酶对唾液酸的破坏,可使流感病毒得以从感染入侵后的宿主细胞内“出芽”释放出来,并使释放出来的流感病毒解除聚集状态,彼此分散开来,从而有利于更广泛播散 。呼吸道粘液分子内也唾液酸成分,神经氨酸酶对其可裂解破坏,使流感病毒突破粘液的阻滞,易于在呼吸道粘膜扩散。

    直至目前的研究提示:某些不同亚型与病毒易感宿主的种属有一定关系。甲型流感病毒的H抗原共有15个亚型(H1H15)。N抗原共有9个亚型(N1N9)。其中N1N2是人流感病毒所特有。从1900年至今,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和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均与H1H2H3、及N1N2这些亚型病毒株有关,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人类感染流感似乎只限于以上所列的亚型。今年发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尽管有的医学研究人员报道说,个别患者感染的H1N1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其实这些发生“变异”的H1N1病毒的致病抗原性并没有发生变异,也就是说,这些病毒的流行特征和传染力没有改变。

    流感病毒可感染呼吸道内的所有各类细胞,并能在这些细胞内复制。一旦病毒开始感染呼吸道上皮,大量细胞相继受染,接着是发病及病毒的排除播散。呼吸道内分泌物中的病毒量与致病严重程度有关。感染后,病变可累及到气管、支气管和下呼吸道。但是绝大多数的初始感染是属于单纯型的,也就是与普通感冒的症状体征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婴幼儿及老年人患流感常波及下呼吸道,以致导致肺炎,病情严重。也有例外的是:其中发生在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的特征与以后发生的流感的流行特征不同,在青年中的病例死亡率较高。但是,近年来流行的H1N1型病毒的临床症状似较轻微,可是今年在墨西哥和美国流行的H1N1型病毒的传染性却有所增强。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流感病毒致病性所导致的的严重性取决于其流行的规模,而流行规模又主要与人们的免疫状态所决定。为何今年会出现甲型流感(H1N1)在世界多个国家流行,这与自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甲型流感(H1N1)大流行至今已经有几十年,全人类尤其是50岁以下的人群对H1N1病毒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有关,当然,也与当今世界因为商务交往和旅游频繁,人员的广泛流动密切有关;也与流感病毒易于发生变异有关。

    流感病毒的易于发生变异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迅速的变异进化是流感病毒的一大特点。流感病毒变异主要是由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血凝素。流感病毒通过改变血凝素的抗原特性可有效的实现免疫逃逸。这是因为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多个 节段所组成,病毒易于发生变异。流感病毒的 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即引起抗原飘移(antigenic  drift)。这种在较小程度上发生的基因变异,每年或每几年都会在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中频繁发生。若两种不同亚型的病毒株感染细胞,使其基因组发生重组,则可引起抗原位移(antigenic  shift),导致新的血清型的出现。就是说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各自变异不断地组成新的变异株,足够大的变异使人群中对原有流行株所建立的免疫力屏障不再能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只要人群的免疫力下降到足够低的程度,流感病毒的新的变异株就能侵入没有对新的变异株具有抵抗力的易感人群,引起流感疫情爆发,这就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反反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显著的变异只要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则少见得多,而丙型流感病毒一般不发生。鉴于亚型间基因组有30%以上的不同源性,难以仅依赖点突变造成如此大的改变。甲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许多动物,包括人、猪、马、狗、海洋中的哺乳动物以及禽鸟类。目前的检测和研究已经知道:禽流感病毒不少于15HA亚型(H1-H15)和9NA亚型(N1-N9)。禽流感是否能直接传播给人类还继续不断地有不同的证据在争议,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但是,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混合感染人和禽类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可以在易感细胞内重组,产生新的重组病毒,从而使其能够在已经有免疫力的宿主(禽类、哺乳动物或人类)群体内传播。也许这是人类流感病毒新亚型产生的原因。此外,易于感染禽和人类流感病毒的第三种动物(例如猪)之间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现象。说到这里,就会对为什么甲型流感病毒会发生在猪的身上,甚至狗的身上或马等其他动物身上就毫不奇怪了。这一现象或可解释为什么新流感经常出现于人、猪和禽类动物较为密切接触的一些地区(如东南亚、中国、墨西哥等等地区)。

    预见新流感流行的出现的可能性是医学专家的重要工作,但是这种预见是建立在对全球的流感流行病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而且预见流感的大流行对流感的预防工作有根本上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而且甲型流感病毒株在不定期的发生变异,只要变异的病毒株的致病抗原性发生新的变化,人群对这些新的流感病毒就没有免疫力,甲型流感就会肆虐。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回顾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中等流行或局部地区和群体的小流行,我国1992-1993年和1993-1994年曾发生乙型流感的局部流行。一次“流行”是指某一地点的一次流感爆发。流感流行有其特殊的方式,通常为骤发,在2-3周内达到发病高峰,病持续6-10周。人群中爆发流感的最初征象是患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学龄儿童人数骤然增加,随后很快波及成人;并约一周后出现流感相关并发症患者人数增多。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侵犯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危害较大,常常造成爆发流行和大流行。甲型流感大流行是因为出现了甲型流感的某种新病毒株,人群对其普遍缺乏免疫力,从而使其在短期内逐渐扩展至世界各地。二十世纪以来已发生了5次世界大流行,均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分别发生于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1977年;其中1918年的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二千万。而1957年(H2N2)1968年(H3N2,即香港流感)及1977年(H1N1)的流感大流行均源于中国及远东地区。大流行的间期不固定,难以预测。经过一次大流行或几次起伏后,人群的免疫力水平逐渐上升。同时,经过一连串的流行,有抗原漂移的变异种陆续出现,由于针对变异种的人群免疫水平比针对原始病毒株的免疫水平低,故在以后的年份中,同一亚型的有抗原漂移的病毒株可引起反复流行。1998年,H1N1毒株曾又再我国北京、甘肃、四川等一些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流行。一种病毒亚型引起的感染并不对另一亚型提供交叉免疫。尽管美国极力倡导接种流感疫苗,但是由于接种率远远不够普及,每年仍有2000万美国人罹患流感,其中2万人因流感或其相关的疾病死亡。今年上半年,也是由于美国人对从墨西哥传入的甲型流感(开始时称为“猪流感”是因为H1N1型甲流在1918年的时候开始就称为“猪流感”)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导致美国人群中甲型流感流行,从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造成甲型流感(H1N1)世界性流行。可见,尽管预防甲型流感已经有预防疫苗可以接种,但是,由于接种率很低,在人群中就不能形成对甲型流感的一道防疫的“长城”。

    甲型流感病毒自1918年以来已经经历了H1N1(包括猪型、甲O型、甲1型;1918-1957年),H2N2(亚洲甲型、甲2型;1957-1968年)H3N2(香港型、甲3型;1968年…… )和 新H1N1(新的甲1型;1977年……)几次大的变异,出现新的亚型。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在新亚型出现并流行后,旧亚型就“销声匿迹”难以再能分离检测到。但1977年出现新的H1N1变异株(新甲1型)并没有取代原来已经流行多年的H3N2型流感,这两个亚型同时在世界各地循环流行,并以发生两型交叉或重配。近年来大流行及爆发较少见,以小范围的流行为主,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及幼儿,以冬季、寒冷地区发病较多。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天,从鼻涕、口涎、痰液中排出大量病毒,排毒时间可长达发病后7天,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再带病毒。但是,隐性感染者体内有病毒在增值,却无明显症状而不易发现。轻型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在感染期间继续从事正常活动,到处接触广大人群,是造成流感流行的主要原因。上述的情况同样的在今年的甲型流感流行潮中重现,也就是说,今年到目前为止,在流感患者中检测到的流感病毒基本上都是甲型流感(H1N1)病毒,今年流行的H1N1病毒的致病抗原性与以往发生流行的流感病毒的致病抗原性不同,是一种新的变异株,因此,人群对这种新的变异株的免疫力极低,需要接种针对新的变异株的“甲流疫苗”,否则大量的“隐性感染者”和急性期病人就会造成甲型流感的大流行和局部地区的爆发。

    那么,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是怎样造成大流行的呢?

    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以飞沫和气溶胶形式将病毒散播于空间,易感者吸入后即能受感染。故流行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广泛。其传播速度与广度与人口密集程度相关。流感病毒停留在物品表面的存活时间长短与外界环境因素(气温、湿度、光照、酸碱度等)有关,一般可存活3。再加上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特别是出现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后,人群对流感的免疫力低,但是与性别、职业无关。抗体于感染后一周出现,2-3周达高峰,1-2月后开始下降,一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免疫保护时间维持也不长。在临床中有医生观察到:一些患者感染5个月后,虽然血中有抗体,但仍能再次被相同病毒感染。这可能是与患者的呼吸道粘膜产生分泌型的抗体,能阻止病毒的入侵,但是当粘膜局部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即失去保护作用有关。婴幼儿和老年人患流感常波及下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和合并细菌性肺炎,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今年出现新的甲型流感流行后,WHO指导各国研制和生产针对新的甲型流感病毒的预防疫苗,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进行预防接种了。在出现这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后半年就能生产出针对性的流感疫苗并且使用在防疫工作中,的确是需要大大夸奖WHO和有关国家对流感的大流行的抑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虽然,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接种甲型流感疫苗了,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免疫的人群数量庞大,一时还不能很快地满足需要接种疫苗的人群的需要,

    单纯流感一般预后良好,但对老幼体弱的患者,尤其有并发症者,易于并发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死亡,建议这一类容易出现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尽快接种甲型流感预防疫苗。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

  1.老幼体弱,尤其群居者,如敬老院,幼儿园,寄宿学校等,容易引起相互传染。

  2.罹患慢性肺部疾患或心血管疾患、糖尿病、慢性性功能障碍、(器官移植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等,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

  3.中、小学生,常常因为天气寒冷季节,学生集中在密闭门窗的课室上课,空气流通不良,引起学生之间传染。

  4.流感流行季节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机体对流感病毒的反应较强烈,加上怀孕后期腹压升高,影响肺部的换气功能容易导致重症发生。

    流感的预防和控制的两种方法为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被确为是对甲型流感具有预防作用,社会上流传说大蒜、辣椒、萝卜、洋葱,还有大茴香、小花椒等等可以预防甲型流感,但是目前都没有找到医学依据,都是以讹传讹。中医专家和西医专家都纷纷指出,大量的服用这一类辛辣品,不但没有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还会对食道和胃的粘膜造成损伤,身体也容易“上火”,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总之,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植物(单方中药)可以预防甲型流感。如果使用治疗流感的药物(例如‘达菲’等)来预防甲型流感,不但费用高,而且容易造成病毒的耐药性,得不偿失。流感疫苗虽然只能降低发病率,尚不能完全控制流行,但仍然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学生中接种流感疫苗后,流感发病率是2.13%左右,而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学生的发病率是15.6%以上,流感疫苗的保护率达到了85%以上。因此,增加高危人群的流感疫苗免疫覆盖率是降低流感发病率的首要策略。

    其实,不但是上述的高危人群需要尽快接种流感疫苗,所有的人群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后3周,抗体就升高达到高峰,最少可以维持3个月。由于人群的抗体普遍升高,就像筑成一道对抗甲型流感的免疫“长城”,人群中的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减少到一定程度,甲型流感就自然停止流行。

    流感病毒在pH6.5-7.9之间最稳定,对高温抵抗力弱,加热到56°C数分钟后即丧失致病性,在100°C一分钟即被灭活。在温度低的环境下,病毒较为稳定,在4°C环境下能存活一个多月,在-70°C左右环境下存活5个月以上。流感病毒对干燥环境、紫外线照射、(乙醚、甲醛等)消毒剂都很敏感。因此,流感病毒在秋冬、冬春的季节交换气温急骤变化和气候湿冷的天气最容易传播。除了接种流感疫苗,防御甲型流感的有效方法是尽量避免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逗留,经常用肥皂清洁双手和保持居室的通风,随着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和保暖,以免着凉。

    以上写了这么一大篇文字,无非是要阐明:

 (1)流感的流行发生是每年都存在的事实,今年正在发生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说不定在明年又会出现H?N?病毒的大流行,但是,病毒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对病毒的免疫力低的人群,频繁外出活动的青中年人群和身体患有慢性疾病的年长者感染流感的几率会高些。如果是已经怀孕的妇女,尽量减少社交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防避感染的有效方法。

 (2)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易于在欠流通的空气环境中留存,加上流感病毒以飞沫和气溶胶的方式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容易感染。所以,不管是怀孕的妇女,还是任何年龄的人,在流感流行的时候都尽量避免在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逗留时间过长。

 (3)随着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在人群中普遍接种,人群对甲型流感的免疫力的提高,就像筑成一道防御甲型流感大流行的“长城”,因此,易感人群应该尽快接种预防疫苗。

 (4)尽管今年出现甲型流感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但是,今年的甲型流感并没有按照一百年来的流行规律在秋冬或冬春季节交换的时候才出现,而是在今年夏季就开始在许多地区爆发了。看来,流感病毒也会打破常规,不安“常理出牌”!预测今冬明春会不会出现甲型流感的爆发高峰,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第三波”是多余的,因为甲型流感也可能不会按照“常理出牌”,要避免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甲型流感爆发的高峰出现,就全赖于每一个人首先做好自我的预防保护措施。没有必要未卜先知,过度恐慌,自乱阵脚。甲型流感可治更可防,不可怕!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