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 "两纲“教育 > 学科德育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下的德育思考
作者(来源):东安三村小学 陆燕华    发布时间:2010-10-13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下的德育思考

东安三村小学  陆燕华

一、课程定位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5)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

(6)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7)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8)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三维目标构成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

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维度简单地叠加。

三、语文与德育

1、何谓德育?

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

2、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与德育“挂钩”有着其它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且不说那些《论》《谈》《说》等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同样隐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倾向,回忆一下,我们语老师在提到课文主题时不都是这样归纳的吗?:“该文通过记叙(描写)某事,塑造某人,赞扬了某种崇高思想(鞭挞了某个丑恶灵魂)。”这可不可以说明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呢?有人认为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这种说法太片面了,语言文字同时还是另外一种载体,因为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蕴藏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蕴涵其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也因语言而传承下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传承文学、文化、文明的使者。

翻看一下我们现有的教材,以四年级第一学期为例:

例如:第一单元《孔子和学生》:通过描述子夏和孔子之间饶有趣味而又发人深思的对话,揭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含义,反映了孔子先进的教育见解。课文用生动的师生对话描述让我们了解了孔子,也明白孔子教育学生要“不断学习”的良苦用心。

第三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走”完长征的婴儿》、《狼牙山五壮士》等,其单元目标:体会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第五单元《赵州桥》、《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等,主要介绍神州大地上的自然风光和著名建筑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投身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正如韩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既要“传道”又要“授业”,那不是把政治老师和班主任都一齐当了吗?话不能这么说,语文课不等同于政治课,因为政治课是从理论的角度给学生讲德育;语老师也不能替代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依靠的是文学的感染力,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的“情操”上做文章,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即落实学科德育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文以载道”,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科德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而新课程的教学,则十分注重这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四、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实现学科德育

    德育和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才能使德育更具有科学性,才能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当发挥学科

(一)现状

1、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实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的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不清。

2、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教师在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例如:

师:小朋友,怎么记“菜”字?

生:菜,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个采,合起来是“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上面草字头,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标签”现象。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集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为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二)如何落实

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中落实了三维目标,也就是落实了学科德育。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与学科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维”,在学科德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并创造学习主体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地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例如:28.小乌鸦爱妈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乌、鸦、爱、纪、虫、可、忘、记、”8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积累两句句子。

2.能正确朗读儿歌,在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的基础上,练习不顿读,不唱读。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一、二句话说说“小乌鸦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会怎么想?”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小乌鸦对于妈妈的爱,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

教学过程:

 

1、熟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2、研究教材,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3、运用教材,落实三维目标,达到育德的目的

 

“德育是长在人文土壤上的庄稼”(吕型伟)。新时期学科德育必须重视学科课程人文资源的开发,注重教学的人文熏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简单地说: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就是落实了学科德育。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