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 防欺凌工作 


 首页 > 文明在线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 发展战略 > 学校规划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0-2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发展理念,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工作策略,以督导整改内容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振奋精神、突出重点、积极作为,进一步构建温馨教室,和谐校园。

二、工作策略

1、工作态度:雄心、尽心、精心、耐心

2、工作思路:抓常规、抓落实、求发展

3、工作作风:勤勉、务实、团结、求新

4、工作方法:分层管理、责任到人

三、工作目标

    按照“善、智、健、乐”四方面,落实分年目标。

1、常规管理:规范、有序、高效

2、教师形象:人品正、作风实、业务钻、责任强

3、学生形象:会运动、懂礼仪、爱学习、能合作、惹人爱

四、工作要点

(一)队伍建设

1、以“人品正、作风实、业务钻、责任强”为要求,深入推进学校班子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员“三高”作用;以“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为要求,强化对工会组织的定位要求;以“先锋队”为团支部建设总体要求。

2、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以庆祝第二十五届教师节表彰大会为平台,以“学身边的榜样”为抓手,发扬先进典型,提升师德修养。

3、开展“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引导教师与书同行,汲取知识,增长才干,传承美德。

4、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带头学习理论,学习《心在,智慧在》一书,指导工作实践,提高管理协调能力,继续做好“五个一”(兼任一门课,主持或参与一项教改实验,带动一个薄弱班级,关注一位青年教师,关心一名行为偏差学生)。

5、推进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校骨干教师申报、认定、培养、要求、评价等一系列制度;以第二届学术节为载体,以教学风格展示为重点,鼓励、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完善职初期教师培养要求,行政要求和自主研习相结合。在机制体制上给以保证,从而使我校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梯队。

7、以启动讨论制定新一轮学校发展三年规划为契机,广大教师充分认识、透彻分析自身现状,着手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8、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合格校建设”,积极努力落实年度指标(学历、职称、课题、校本培训、240培训等。)

(二)德育工作

结合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重大节庆和迎世博等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继续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践行“徐汇小学生礼仪指南”十项要求;宣传篮球文化,发扬篮球精神,激励学生励志图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建设温馨教室。

1、利用国旗下讲话、周会、午会、红领巾广播等宣传阵地,结合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荣校、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安全防范、心理健康等教育。

2、结合建国60周年,传唱爱国歌曲。继续开展“唱响我们的歌”人人唱好歌、班班有歌声的校园歌咏活动。

3、以“迎世博,懂礼仪”为主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迎世博“三五”(5日:文明服务日;15日:环境清洁日;25日:公共秩序日)集中行动;开展“我微笑,我捡起”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开展“阅读世博、体验成长”世博记事本展示交流。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活动内容。

5、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等发展状况,使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温馨港湾,形成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合力构建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继续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特殊学生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多功能室的使用管理,充实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6、以《开发家教指导中心功能,实施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家教指导模式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家委会的作用,努力实现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7、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设好辅导员培训工作。

8、以申报新一轮区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为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我校《一日常规》,细化年级行为规范要求,改进检查标准;加强校外礼仪、守纪等教育,向社区、社会树立东三学生良好形象。

9、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树立良好窗口形象。

10、进一步规范学生及班级各类评优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增强透明与公正;探索发挥优秀学生及班级的示范、带领的作用。尝试轮流主持升旗仪式、轮流领操等工作。

(四)教学工作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提高、三个加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两个提高:提高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个加强:加强教学流程常规管理规范性;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加强学科德育建设。

1、强化课程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调整学科科目,不随意调课加课。在规范实施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抓实抓好局层面两项具体要求:不拖堂、作业必改。

2、以《教学规范从这里开始》(备课分册)为指南,结合学校“33431管理模式,切实改进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消灭较差课,减少一般课,扩大优质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3、认真做好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各项工作以及家长开放活动;以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为试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4、以“教研组达标工程”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教研(备课)组长学习和培养,通过课题引领、项目研究、专题研讨等途径提升教研(备课)组长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切实胜任岗位要求。

5、开展作业有效性研究,教师要讲好例题,选好习题,编好试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6、以“新苗杯”、“高一杯”等区级各类杯赛为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7、结合第二届“读书节”,开展“我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8、注重课题研究,全面开展科研工作,有管理有反馈。积极探索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着力投身五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工作中。

9、继续严格落实好“三课两操两活动”要求,规范进出场及三操(室内、室外、自编操)要求并提高质量;关注体育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好第二届体育节活动。

10、重点学科建设和“一校一品”建设。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以“学期课程统整”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英语学科建设。进一步规划学校的“一校一品”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一校一品”定位:全面、全体;形有项目活动、隐有文化内涵;完善学校“一校一品”整体架构。

11、加强兴趣课、“三队一团”的管理,积极寻求活动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发展学生特长,活动有记录,有内容,有要求,有展示,有评价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12、继续做好图书馆常规管理工作,提高流通率。完善校级、班级推普员队伍建设,开展好相关活动。加强班级、学校专用电教设备管理,规范使用记录。

(五)后勤管理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主人翁姿态落实各项服务工作,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1、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学校经费使用,实行校务公开,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和实施细则,确实保证学校资金的安全及合理使用。

2、进一步明确校产管理职责,做到室室有人管、物物有人管,建立物产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尤其是一些教学损耗品的领用、登记与核销,努力消除水、电、物的浪费现象,使财尽其效,物尽其用。

3、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做好五十年校庆各项基础设施维修、改建工作。

4、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规范技防设施使用和管理,规范学校门卫制度,全面推行来访人员挂牌进校,学生离校必须有出门证;学校财产外借必须经校级领导同意,要有借条并需有出门证。

加强食堂、饮用水质量检查;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制度,规范各类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加强监督和检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加强校舍、消防设备等检查做好记录,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5、制定学校控制近视眼率方案,全员关注学生用眼健康。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加强晨检,做好H1N1流感防控、水痘等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检查食堂、饮用水卫生状况。

6、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做好收费公示工作,严格执行“明白交费卡”。

7、继续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临时工的管理。

五、重点工作:

九月份:

    1、开学典礼

    2、做好暑假期间出国(境)以及赴外省市师生自主居家医学观察7天等H1N1防控工作,

    3、庆祝第二十五届教师节

    4、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

    5、校外基地活动

十月份:

    1、第二届学术节

    2、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开放活动

    3、五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4、校外基地活动

十一月份:

    1、第二届读书节

    2、一年级入团仪式

十二月份:

    1、第二届体育节活动

    2、三年级十岁生日活动

    3、迎新活动

一月份:

    1、期末考试(考查)

    2、各路工作小结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