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业务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小学生学科学习中理解水平的辨别与实施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
作者(来源):韩 敏    发布时间:2006-01-09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受主观思想的影响和传统教学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会,也不善于对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辨别,从而造成了教学方法的错位,原本应该达到“迁移运用性理解”的,却停留在“记忆性理解的水平”上,一些带有批判性质的个性体验被无情的否决。教师们往往凭借着感觉,主观地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只能依靠补课、题海等形式来补救,造成了师生双方的身心疲惫。如何从备课入手来改变这一状况呢?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应明确、到位。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指导、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建立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导向的过程,它有助于人们达成共识,促进目标制定者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地落实课程方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我认为有效教学需从改变教学目标的制订方式开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对学生理解水平有明确的指向性。如上教版语文新教材的32课《镇定的女主人》一文其教学目标为:1、认识本课生字3个。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镇定、吩咐”的意思。2、借助说话训练使学生了解女主人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以及她是怎样冷静地处理这紧急情况的。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板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4、能从女主人把盘在脚上的眼镜蛇引出门外的故事中,懂得在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用智慧解决问题。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后不难看出“认识本课生字”为识记为主,属记忆性理解;“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镇定、吩咐’的意思。” 它是通过学生在领会文本内容的同时,能转换成易于自己或别人接受的各种语言形式,加以说明和传播。其特点是模仿成分减少,加入了自己个人的经验并在有限范围内迁移运用。在理解的层次中要高于前面的水平,属理解性记忆。目标中的34不仅包含理解记忆,更多的则是迁移性运用理解。它要求学生不仅能领会含义,而且能在新的情景下作较为广泛的迁移运用,其特点是将知识大部分或完全融入个人的经验体系,掌握了通法通则。对目标的辨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准确把握理解层次,做到心中有纲,避免了任意的拔高或降低,长此以往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备课应在教学设计中留有空间

顾泠沅教授认为人的记忆一般分为记忆、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三个层次(本研究细化为四个层次)。这三级水平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分开的鸿沟。而且在这三种水平中,后一教学水平往往是在前面水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前面水平的要求。我们不仅应当尽量挖掘各类教学水平固有的潜力,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促使教学水平的递进。

在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应将目光投向带有思维性、探究性、以及带有独特观点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所预设,因为只有恰当的预设才会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这是很有意义的,也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所以,课堂上必须坚持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有没有创意,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第7册《律师林肯》(上教版新教材)教学时,学生对福尔逊可能出现的证词的侃侃而谈,宛如亲眼目睹,令人叹为观止。在对生成结果感叹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环节的预设,生成才得以实现:即默读课文714小节,思考:福尔逊要让法官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实的,他的证词里应该有哪些内容,请你圈画出相关的语句。“应该有什么”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有些什么”自然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了。类似的预设应该在绝大多数的教材中多能找到,关键就要看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了。而大多运用性迁移性理,乃至理解的高层次,即批判性理解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预设,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避免把高一层次的理解低级化。

当然,备课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练习。

有价值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一些机械的操练固然能暂时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就长远来看,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统计显示,大量机械练习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大量运用记忆性理解,直接导致学生整体的思考力水平有待提高。于是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迁移运用及与拓展意味的能力,愈加显得紧迫。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上教版第五册)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剧本改写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其目的在于将一个本来只需记忆理解的内容上升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体的改变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驾驭语言,赋予了学生更宽泛的思维空间。同样,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后则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写一写《爬山虎的自白》,改编叙述人称,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介绍,但由于改变了人称,学生就不能简单的抄记,而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在运用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样的,以往大量词句的抄写只是一种记忆性的理解,耗时长,学生极易厌倦,对学生理解力的帮助可谓微乎其微。由此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一个,两个,甚至几个,来围绕一个主题(也可无主题)造造句子,编编故事。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层次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结果才可能是科学有效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