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 防欺凌工作 


 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 "两纲“教育 > 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0-13

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杜俭指出,学科德育的本质是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重点是教育有意、实施无痕;关键是教师本身的素养

 

一、以学科的方式教学科,就是最好的德育

      

      德育渗透,是让德育浸泡在学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一句话,德育不仅仅是生成的,更是生长的。

      再具体的说,就是“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好比“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一样,无论什么内容的德育渗透,其前提必有一节优秀的学科课。成功的数学德育渗透课,一定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有效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

    

 二、文本性质的把握,就是德育尺度的把握

      有人这样形容课改下的教师专业瓶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多问题,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一句话,这样的教师真是“认认真真”误人子弟!

      如何上出课堂的高度是当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科德育渗透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整合中的组装。高度来自于教者对文本的真正把握。你首先要清楚手里的教材属于什么文体,方能拿到解读文本这扇门的钥匙。例如美术课需要学习或创作的作品,是水彩还是油画、是国画还是素描,你需要分清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否则就是四不像。语文课的文本样式那么多彩,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抒情散文、诗词歌赋、议论说明等文体——教师必须循着文本自身的“脉”走入文本。目前,我们教师大多不管青红皂白,明明是一片“草地”,却偏偏当做“鱼塘”,在那里一个劲地撒网。或者,明明应在泥土里播种,却偏偏当作河塘撒鱼苗。还有,就是理解了文体样式,深度开掘也是严重不足的。即课堂上得很肤浅,学生走出课堂和进入课堂,虽四十分钟,收效却没有“落差”。下面就有些课例谈谈。

      1.关于古诗

      教《王冕墨梅图题诗》时,要让古诗与今天的儿童联系在一起。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几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古人做诗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物抒情;二是托物言志,三是以物自况。细读这首诗,我感觉属于第三种,不完全是“托物言志”。

      针对具体的诗歌,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诗和诗人的境遇联系起来。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屡试不第,加之赶上政权的更迭,晚年又因诗差点陷入文字狱。这首诗是他晚年的心境表达,以梅花自况,显示不随波逐流、不随俗浮沉,而有梅花的清白本色。于是,学生会明白,诗人与物象是同一的,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株梅,而不是渴望自己成为梅,因为梅那样的品格作者已经具有。在诗人心里,虽然扭转不了乾坤,但天地间自己多一份正气,世间就少一分邪气,心胸磊落如这朵梅花一般千古无枯荣。王冕借助梅花,表现自己,表白自己,安慰自己。

      可见,这首诗不是高亢的号召与呼喊。我们教师如果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在“托物言志”上“呼喊”了。其实,深究诗的表达“托物言志”的意向也没有错,但这样的角度就会让诗变得坚硬了一些。尤其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诗人号召天下所有的人,都要有梅花一样的品行。这就“坏”了,没有回到王冕本身的心境。要知道,每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不是以集体主义的身份出现的。不然,德育就是悬在空中的口号,和学生自己没有建立一点真正的心灵联系。

      再有,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体会战争中母亲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妈妈如何保护自己。只是,我们的老师缺乏细节的关注,学生难以对细微的光辉体会得非常深入。建议教师可以从宏大的场面引导到具体的场景,启发学生:“我们的妈妈在什么情况下会保护我?比如“天下雨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逛商场的时候……”这样一引导,学生不就关注自己了吗?不就回到微观的细节上了吗?孩子不就有了具体的灵感了吗?

      2.关于叙事文以及叙述诗

      《养花》养的究竟是什么?是人的性情。老舍的文章,平静的背后常常是波澜。在《养花》中,我读到了“分享”。老舍的劳动不是仅仅为了自己开心,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掌握养花的知识。请看文中的“分享”:“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可我得感谢它们”“腰酸背痛,热汗直流,可这多么有意思啊”“送牛奶的同志,约朋友分享昙花一现的时刻,分根,分盆,送给朋友。”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由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老舍揭示的养花的乐趣,其实就是生活的乐趣。这个乐趣,就是我们应告诉学生的,也是所有人起码应该做到的。要带着敬意来看“养花”这样的平凡举动,因为“养花”代表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与别人分享的情怀。蓦然,当我们的心被那些博爱的心灵震撼的时候,当我们的泪水为那些伟大灵魂的逝去而流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在现实与平凡中首先要爱自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而后才是博爱——爱所有的人。

三、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都是德育

      “师道尊严”,在今天提倡师生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有的

是教师的神圣地位似乎有些被消解。但,无论教师的地位怎样变化,要注意的是,无论何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都是课堂的资源与课程。这里的“一切”当然包括上面教师对学科性质的把握,对文本深度的开掘,对学生心理、教育等,具有教育学意义上的引领等。这里仅从教师的细节来谈。

      我们已经深深认识到,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也就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一个还未有学科兴趣判断的儿童,往往因为喜欢他(她)的老师而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时间久了,学生就自然而然走进了学科的里面,看到知识的风景、体会到情感的芬芳。一句话,教师于各个环节都可打造由一堆细节组成的德育。

      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还有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

      比如那位英语教师的每一个肢体语言,就是无声的渗透;那位品德教师的绵绵细语,就是一次次心灵的按摩。还有那位美术教师,和学生对话是那么轻松自然,感觉很舒服。总之,每一位老师的动作表情都是那么熨帖。他们站在台上,没有脱离文本而抒发豪言壮语,没有脱离文本而言不由衷,而是离自然的人性越来越近。

      除了以上看得见的外显行为,还有哪些细节更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语文教师,更多的在黑板上只写几个字,有的帖字条;低年级的课,教师更应该好好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字,但像课中出现的“张”字等却让电脑代替了。再有,教学中采用的图像和音乐是否合适?还有,教师语言的腔调是否出自于内心?

      更有,课堂的突发信息,你是否会处理与转化?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全方位建构,以真正发挥德育的无限魅力。

 

 

 

 

                                                         20107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