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老师近年来多次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她牢牢抓住“习惯”这一法宝,培养孩子不断进步走向成熟……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张老师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前 备用品 铃声响 进课堂 身坐正 脚放平”。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规范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平时,张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就特别注意使用规范的文明用语。久而久之,她教的学生,说话语气、表情都与之有几分神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这比每天教育他们要做个有礼貌的人来得有效得多。
(二)行为示范。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有学生东西掉在地上时,张老师总是赶紧捡起。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张老师的样子去做。正是这桩桩件件的小事,张老师身体力行,孩子们学会了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和同学说话要轻声细语,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张老师是这样说的;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三、表扬鼓励,学校配合。
赏识教育已经盛行多年,对一年级入学的学生来说,鼓励更是卓有成效。六、七岁的学生做事动机很简单,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能够获得直接的鼓励或奖励。因此,张老师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不吝啬于表扬学生,以促成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发现学生某些方面做得好,就多表扬多鼓励,这种表扬可以在课内,可以在课后,任何时候都适用。
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又是张老师必做的功课。平时,张老师通过"电话"、"家校联系本"、“面谈”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
张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摸索着低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的规律,教好孩子,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