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是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课堂中研究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结合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的输入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实施有效的输入模式,就能够更大程度地改进学生认知的方式,提高学生习得、记忆语言知识的效率,促进学生愉快、自主地学习。在优化输入模式的过程中,也是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研读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合理设计输入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 输入模式 有效性 语言习得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学习特点上来说他们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更在脱离母语的状况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语言的输入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35分钟要成为有效的35分钟,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有趣更要有效的输入模式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记忆率。
克拉申(S.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根据其理论,“习得”区别于“学得”。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二、 研究目标:
1、研究与提炼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输入模式。
2、改善学生的记忆模式与记忆效率。
3、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喜爱的认知途径。
2、以班级为实验点,以小学牛津英语教材为依托,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输入模式和教学策略。
3、分析不同年级英语学科中不同教学的案列,研究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带来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反馈。
四、研究成果:
(一) 理论依据: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习得语言通常是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真实语言(输入语),并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义。而理想的“输入”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想的输入语言是学习者可理解的,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而言,无异于一种噪音。
(2)趣味性和相关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任何教学和学习,只有根植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运用的正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触目的语的动机,决定了语言习得必须要有一个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4)足够的输入量(Input enough)假如目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语言输入的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过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I+3,也不可低于或接近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最佳的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即I+1,才会被学习者所接受,也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语言输入的各个环节:
1. 课文的导入:
课文的开始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儿歌或歌曲,使学生能够融入到外语学习的气氛中。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儿歌的选择应尽量与课文内容有联系,也可做到前后呼应。
在引出新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创设悬念,前后衔接。
2. 语言知识的新授:
新知识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既要解决新词汇的字音,又要让学生理解字义,并且进行正确的使用。教师还要遵循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的原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或派出学习压力,促使主观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3. 语言的巩固与交际运用:
在语言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就要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际运用。创设情景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方式,这时的语言输入量最大也是综合性的。要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能力培养上要按听说领先、直观表义、交际运用、读写跟上的顺序来呈现教学信息。
(三) 设计有效的输入模式:
五、分析与思考:
1、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反思,在我所执教的五年级两个班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作为平行班的五(1)班和五(2)班,后者是外来务工子女班级,学习条件肯定要比其他班级差一些。但是在进行实践之后,连个班级的平均差距从原来的3-4分缩小至1-0.5分之间。由此可见,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课堂的35分钟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而通过转变和研究更有效的输入模式,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有利途径。主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人为本;而学生则能够更有兴趣地自主地参与学习。从客观上来看,有效输入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有效教学。
2、应该在低、高年级进行梳理适合该年段学生学习的有效输入模式。要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
3、在反馈上,还应建立一套更加客观的评价体系或量表,帮助教师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转变与否。
1、章兼中 《小学英语教育学》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2、Krashen, S. D.(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卢良环 郑磊 《“理想”与“现实”之间----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有效策略 》引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3
4、万里虹《“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英语备课》引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何邦省 易雅婷 殷千枝《巧设情境 提高效率》引自《福建教育》2004、12
三、参考文献与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