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台北桃园机场的那刻起,我就有如同来到某一个熟悉的城市的感觉。而从踏进台北市内湖区的每一所小学开始,那种熟悉感更强烈,因为我们都在用心做着同一件事情——为了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校园处处会“说话”
绿的世界 从新湖国小到福德,再到碧湖,康桥,康宁国小,一踏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绿意,校园的空地上种植着各类树木,还有爱心妈妈种植的蔬菜。快要成熟的香蕉和荔枝挂在高高的树头;蝴蝶就在我们周围的花丛中飞舞;兰雀在我们头顶飞翔;身边的池塘里,青蛙在高声鸣唱。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相处。甚至连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教室的窗台上,走廊的阳台上,校门旁的长廊上,我们都能看到绿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懂得了人类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上长久地存在,就要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的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会说话的墙壁 厕所的墙壁上会出现一句句顺口溜,教会孩子怎样用厕;会出现立志的谚语,并且加以注释,让孩子在上厕所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厕所外墙上的瓷砖上画着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动物画,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把上厕所看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在冲水器旁,在洗手池旁,一句句指导的话,让人仿佛觉得无论你人在哪儿,老师的教育就在身边。而楼梯处的墙壁上则张贴着中外著名画家的图画作品,老师更是细心地把作者,画的名字注明得非常清楚,有时为了确认画家信息的准确性,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为了给孩子一个精确的认识。在教学大楼长廊的墙壁上,或是学生的毛笔作品,或是学生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品展示,以及他们的图画作品,阅读书籍以后的感受,并把感受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更甚者有些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是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得出感受,以对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有的学校校门口的墙砖上印刻着学生的雕刻作品,每当孩子们走过此处,就会停下脚步,寻找自己的作品,即使他们毕业了,他们也会因为这而把自己的母校深深地记在心里,这比任何的一种说教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还有的校园的墙壁上粘贴着各种交通标识,只要走到那块墙壁前,他就会学到一些交通知识,那么他在校园的六年时间里,会无数次地来到这块墙壁前,当他离开学校的那刻时,社会中就会多了一位遵守交通法规的好市民。
星空广场是学生们展示才能的舞台;操场旁的一个个透明屋顶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要节能减排;设施完备、充满童趣的图书馆让孩子尽情地遨游,在阅读中感悟真、善、美;在阅读中体会人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
校园中会“说话”的地方何止这些,正是这些无声的“老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内湖区的每一位小学生,也让我们这些参观的老师感受到了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对教育的认真和负责,热情和真诚。
感谢你们,每一位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用心工作的教师们!感谢你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
营造亲师共赢的学校经营
“亲师”,原以为是亲近老师的含义,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明白了,它讲的是处理好
爱妈导读团:爱心妈妈导读团的成员由学生的家长组成,他们有固定的培训机制,有统一的制服,她们参与学校阅读教学,和学校一起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品格而努力。
一位家委会会长的心声:两年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下了会长的职务,除了诚惶诚恐,真的没有太多别的心情,但在今天,回首走过的家长会岁月,取而代之的是被鼓励、被寄托、被信任的喜悦;而自己面对挑战所做的真诚付出,在挑战中所学到的珍贵经验,无论是挫败抑或成功,都成了滋润生命的养分。其实我相当了解家长会该做的,本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唯有会长对该做的事情做最大的坚持,才能够使家长的爱做最有意义的奉献。那么我们坚持的又是什么呢?回归教育的本质,所有家长会做得都应是为了孩子,并且将资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摘自南湖国小家长会会长陈世芬的《会长的坚持》
我不知学校是怎样让家长们这么投入地来参与学校的教育当中,但是我知道这种亲师共赢的模式,将会使学校的工作有着非常好的延续和发展。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这种共赢的模式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要更好的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同时更多地倾听家长的心声,使家校目的达成一致,这样才是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帮助。
体验学习 学得深刻 学得轻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学习;而学习的范围很广,有知识的认知学习,技能的重复练习,情意的价值体会;学习的过程也很微妙,有应付考试随记随忘,有亲身经历永生难忘。读书是学生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是唯一功课。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只教孩子解决纸上的问题,更要指导孩子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就是体验学习的真谛,唯有透过操作性的体验学习,才能让孩子的学习贯穿认知、技能、情意,才能使孩子的学习可以根深蒂固。
此次台湾研习,就是一次体验之旅,体验两岸小学教育理念的异同,教育教学方法的异同,执教者的异同。特别是在康宁国小参与的一堂中年级合作品德教育课《团队合作我最行》,通过亲身体验,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让人释放潜能,积极主动获取经验学习“的魅力,也从学生的反馈中,感受到了“体验学习”让孩子们的学习是深层次的,发自内心的。在这堂课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抢救阿扁鱼。学生分成四组,以球代替阿扁鱼。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支横切的水管,各队员通过水管的连接,小心护送阿扁鱼到达湖公园。一次一个球,一直到把所有的球,也就是”阿扁鱼“全部安全护送抵达,才算是完成任务。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目标一致,朝大湖公园进发。球落地了,赶紧捡起,继续前进;水管与水管之间衔接不好,不急不躁想办法,上下叠起,继续前进;速度慢了,就稳中求快,互相补台。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有怨言,大家互相配合,目标一致。在他们的感染下,我忘记了自己脚踩高跟鞋,忘记了这是在三十多度的地下室中的一堂教学展示课。活动结束后,教师给出了一个填空:我们一群是一组 的小队。学生们各抒己见,此时的反馈不再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也不是好词好句的比拼,更多的是活动后学生的亲身体会。此时老师展开了第二个活动,仍以小组为单位,听老师指令,合作拼图,比比哪一组最快。如老师给出指令:三条鸡腿。学生们就要按要求完成拼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冲突,但没有争吵,大家讨论解决,目标高度一致。在两个活动结束后,老师给出的填空是:合作是 。“合作是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合作是当你的队员出现问题时,仍然不放弃他,带领着他一起冲向终点”……当坐在下面听课的我们听到孩子的回答时,不禁惊叹于孩子的体会是这样的深刻,更赞叹的是体验学习给孩子们带来的经验学习是如此自然、轻松,但又是这样的深刻。体验学习是生活的书本,是一种直接观察或亲身参与活动,其所获得的知能,是最深层的、主动地、积极的经验学习,也是真实生活中所需的最关键能力。
当我们以时间太少为借口,习惯于以“说教”的形式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指导时,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当我们面对令人不满意的教育的结果时,是否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教育形式,我们的孩子愿意接受吗?
阅读悦读 在阅读中成长
来到台湾的第二天就聆听了一堂阅读综合课《精彩的一生》。课伊始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书的封面、封底、蝴蝶页、版权页等等,接着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可越听越疑惑,老师并没有带着学生去感受美文佳句,领会文章的中心,反而是谈一个人的梦想,成长中的困惑,择业,恋爱,人死后会变成什么?还和学生们一起排列出人的生命历程主轴线以及每个阶段主要做些什么?到最后还和手工课结合起来,指导每一位学生制作一本手工书,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听完了整堂课,我才顿悟并生发了许多的感触,一堂阅读课的容量是这样的大,它不仅把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还把阅读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需要老师花费多少的精力和心血啊。
随着研习的深入,让我看到了台湾同仁在“深耕阅读”中所做的点点滴滴的努力。福德国小有一本《阅读学习护照》,这本护照伴随学生六年小学时光,是为了养成小朋友阅读习惯所设计的,其中有学生的档案,老师推荐给学生的一到六年级的所读书目,这些书籍学校图书馆都已准备齐全,学生每读完25本书,并在图书馆进行试卷检测通过后,就可以升级,等级分别为“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完成升级者,可以参加抽奖,可以参加阅读餐会。而康宁国小的阅读活动已经开展17年,他们以年级为单位,低年级以图画书为主,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中年级重点阅读名人传记;高年级以少年小说为主,为的是让学生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困惑。老师们还通过“话剧、皮影戏、阅读心得报告与写作比赛、制作手工书”等形式带领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分享阅读。更可贵的是学校发动家长,成立“爱妈导读团”,爱心妈妈参与到阅读指导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阅读中成长。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也曾在班中开展了许多次的阅读习惯、兴趣培养的活动,这次研习,让我在如何使阅读活动有持续性,整体性上有了很深的体会,同时也使我更明确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次台湾之行,参观各个学校,让我看到了台湾同仁在教育教学上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而后面几天的环岛游,虽然没有到著名的阿里山或众口称赞的垦丁去游玩,但是日月潭的绮丽,台南孔庙的宁静,高雄港的壮观以及当地人的温和、好客,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次台湾之行,我用眼认真观察,用耳细心聆听,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去思索。有形的东西可以照搬,甚至创新,而无形的东西是无法拷贝,但却是最有价值的。用心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平凡的事。把平凡的事做好,做到极致,那么就会创造出不平凡。
最后,怀揣着感恩之心,感谢徐汇区教育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搭建起了这座交流的桥梁;感谢台北市海峡两岸教育学术交流协会,徐汇区教育学会不辞辛劳地主办了这次研习活动;感谢康宁专校以及我们所到的每处学校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