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 "两纲“教育 > 学科德育
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德育论坛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0-13

    让教学蕴含学术,让教育充满思想是我区教育系统第二届学术节的主题,其实,我觉得这个主题更贴切我们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的要求。如何开展推进学科德育工作,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既彰显学科本质属性,又能有效渗透德育精神,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学期,我校把学科德育工作作为学校重点教学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了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两奖教学评比后,接着,我们要进行的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目标交流活动,希望大家结合平时的教学案例,谈谈各自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润物细无声”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罗小莉

新世纪的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民族性,通过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润物细无声”地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每一堂音乐课。《阿细跳月》是三年级第四单元《夜色美》中的一首欣赏曲目。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跳月”是彝族人民的主要传统歌舞,意为“欢快的跳”。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为是通过欣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特有的热烈奔放的情绪,进而走近彝族,了解彝族文化,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体会我国彝族人民的勤劳与勇敢,能歌善舞的性格。懂得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了解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悉乐曲曲调,感受乐曲5/4拍的节拍特点。接着以本单元的音乐作品为素材,运用生活经验和已学的音乐知识设计表演《夜色美》,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夜景。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的有关彝族的风俗特点。让学生对彝族有所了解。之老师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勤劳而有智慧,各个民族之间亲如一家,并且各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而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解放后,彝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对乐曲强烈而欢快节奏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出彝族人民在翻身成为主人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共产党的热爱与歌颂。即而使学生产生幸福感。之后同学们踏着5/4学跳彝族舞蹈,用身体律动感受5/4拍的韵律。老师在大家作身体律动时,用语言帮助掌握“左(脚)、右(脚)、左(脚)、跳、跳;右(脚)、左(脚)、右(脚)、跳、跳;一、二、三、四、五……”。彝族舞蹈让学生更加体会了乐曲的快乐节奏。学生在对5/4拍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了课前介绍的乐曲的背景,了解乐曲的民族特色,了解彝族的风俗特点。也体会了彝族人民在解放后载歌载舞的欢乐心情。在欢乐的歌舞与音乐中,德育也就这样渗透进了课堂,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田。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教条模式。让音乐课成为德育教育的课堂。

 

德育走进美术课堂——《快乐的家》

 何立宇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现在我就三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快乐的家》,来谈谈如何渗透德育的.

教学分成三课时,第一课时,给爸爸妈妈画一幅肖像画.通过欣赏父母的照片、仔细观察父母的特征,如有的父母脸上有皱纹,有的戴眼镜等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画一幅全家福,通过讨论和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通过绘画表现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第三课时.是画画自己生活的小区,要求同学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或街道,了解小区里建筑的形状和环境的布置,结合迎接世博会,各街道和小区开展的活动,如制作世博宣传海报,打扫公共设施,参加世博志愿者的学习等活动等等,通过观察与讨论再到进行绘画创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感悟生活的美.提高对上海世博会的认识.感受身为上海的小学生的一份自豪感,并能够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来响应世博会的召开,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让情感在体验中升华——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杜秋兰 

 

英语和语文比较类似,都是语言类的学科,应该说语言就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文以载道。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英语不是母语,特别是学习英语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语言积累较少很难完整地表达。而英语教学中德育,也不是靠老师在课的最后点出几句名人名言或道德评语能够让学生明白的。这样的理论没有理解和感悟又怎能感化学生呢?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是强调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形成内在的升华。

而英语教材总不是说一定要每节都要体现德育目标,而是审时度势合理提炼。

一、寻找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提炼德育内涵: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应该明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德育目标,并且深入研读教材,在已有的教材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来梳理德育目标,或根据需要适当融入一定的德育因素。

在英语教材中有些德育目标非常明显,如5A M1 U1 Can I do this? 这真个单元中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判断在不同场合、地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自我。

而有些课文,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不仅停留在字面的含义。如5B Jack and the bean stalk ’中新授了一对反义词rich poor, 这里字面含义是“富贵”于“贫穷”。通过深入挖掘,就可以做一个情感的升华,那就是Jack原来很穷但是他很开心,巨人很富有但是又孤独又不开心。那么这里的rich poor就提高到了主观上的思想升华。

 

二、合理设计教学,有机融入德育:

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德育无痕”这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英语教学中完全要做到这样似乎比语文教学要难得多。但是我们应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发生。

通过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后,应该与其他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等进行有机地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多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

此外,英语教学多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德育目标应该和教学中的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最后在完成任务/活动中体现文化、人文等德育目标。

 

 

如何更好地渗透好学科德育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地,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索。

在《国歌》欣赏中的德育渗透 

夏文磊 

 

在《国歌》欣赏一课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更要抓住歌曲音乐要素特点进行教学,如:再三强调的“前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后半起的急切呐喊,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以及三连音的运用,使歌曲模仿了号角式的呼喊,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的责任感。听了老师介绍后,同学们在演唱时自然地就会用严肃表情、自豪情感真挚地演唱这首歌。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国歌代表什么”?“为什么要唱好国歌?”“每次听到《国歌》时都想到什么?”“在什么场合经常听到?”等问题。并向学生讲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奏国歌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使学生对国歌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最后,全班学生模拟一次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感,同时教育他们铭记历史,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从“放风筝去”了解国情知道民俗民风 

周兰芬

 

从“放风筝去”了解国情知道民俗民风 德育走进课堂

四年级第一学期探究性课程第二课“放风筝去”是一堂集娱乐和知识于一体的课也是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查找了很多关于风筝的资料,利用ppt的形式告诉学生风筝的历史: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发明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历史的文化古国。另外通过对风筝类别、造型的观赏和辨别,使学生不仅从图片中惊叹中国风筝造型的美仑美奂,同时也惊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通过对风筝制作的了解,让学生看到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

阳春时节,风和日暖,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通过这堂课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做风筝的基本知识,更让他们有了想做风筝的急切愿望。一堂课结束了,老师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也有了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体育课中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教育!  

顾宣栋

在体育竞技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体能。而体能训练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训练的大好时机。例如在四年级长跑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长跑动作常规和技术要领外,还应教会学生克服长跑中的极点——我们把在运动中最累最难受的时刻称之为极点,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此时,更需要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只有一次次的克服它、抑制它,才能逐渐的减小过极点时的疲惫和难受程度,否则永远也过不了极点,或者过极点时跨度时间延长,感觉难受的时间也加长,不但达不到增加体质之目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除给学生讲清楚道理外,还及时鼓励学生在此时哪怕是慢跑,都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极点得意义,感受克服极点后的轻松,品味拼搏产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的道理。从而引申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等方面都要以对待极点的方式来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充分把握和展示自身的潜力,挖掘并拥有顽强拼搏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顾燕萍

《小乌鸦爱妈妈》是小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课文通过小乌鸦的行为表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在目标的制定中,我把“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小乌鸦对于妈妈的爱,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作为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并是这样落实的:

“小乌鸦看见妈妈老了,躺在家里非不动了,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的回答没有丝毫表情色彩。)

“小乌鸦的嘴小,每次也只能喂妈妈一条小虫,妈妈一次吃一条小虫不会饱。 所以小乌鸦只能……”我点黑板提示学生。

“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齐回答

“小乌鸦给妈妈喂一顿饭真不容易,它要……”

“来来回回飞很多次,很累。”学生似有所悟。

“再看看书!”我有些激动

“所以小乌鸦为了让妈妈快点吃饱,不玩耍了,急急忙忙飞来飞去。”

“对,你们还想说什么?”

“小乌鸦很懂事。”

“那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强调了“一口一口”)

“小乌鸦太不容易了,我们该不该夸它?”

“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孩子们的感情在“悟”中油然而生,孩子们饱含感情地读了第3小节,这次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这时,我猛的又想起了媒体中出现的乌鸦模型,““可是,有好多小朋友以前不喜欢小乌鸦,是啊,它也实在太难看了。”在他们朗读完之后,我突然说。

“可是小乌鸦很懂事,他心灵美。”有孩子又迸出了“火花”

“对,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我补充

“我觉得它很可爱。”……学生们又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要学习小乌鸦尊敬长辈,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我及时小结……然后我又让学生再次朗读第3节,学生投注的感情更是渐读渐浓。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以学生熟悉的乐曲让学生进行表演,既是对课文语句的积累,又是让学生在“自我发挥”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上完了,很生动,学生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识得了文中生字,他们在朗读的“自悟”中获得了“自得”,喜欢上了一只他们平时不喜欢的小鸟——很黑的乌鸦,知道了关心他人是美德,心灵美比外表美更珍贵。而“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的德育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应凤杰

 

《微波炉的话》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简要叙述了微波炉的外形、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和优点。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读。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避免教学时直奔科学知识的传授,避免将语文课演化为自然常识课,我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后,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考虑到微波炉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所以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说说“我家的微波炉”,了解学生是否自己操作过或者有没有看过父母如何使用微波炉,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本课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读课文圈划词句”,根据这一单元训练目标,我要求学生在朗读第一小节时边读边思,划出描写微波炉“奇妙”的句子。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几乎都能找到微波炉“不冒烟”、“没有火”,却能在几分钟里,把生的食物“烧”熟的相关语句。课文第二小节着重介绍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让学生在熟练朗读第二节的基础上,边读边找出描写微波炉本领的句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都能找到微波炉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微波的相关语句。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微波炉的本领,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无形中了解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在教学第三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想“我”(微波炉)告诉大家什么知识。然后再思考:使用微波炉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很容易就从课文中找到一是要当心烫伤,二是不能使用金属容器。于是,我联系生活,请同学们思考出了这两点,使用微波炉时还要注意什么?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说出了如微波炉运行中不能开门等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课文最后小结了微波炉是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因此,我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也是人们的好帮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第三节的样子,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简单介绍使用各类家电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类家电的工作原理,从而落实“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德育目标。

 

课堂上德育目标的落实  

叶黎萍

昨天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此文虽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读来却很有韵味,精彩之极。于是精心准备后,以讲读课的形式,与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感受伟人的风范。

这篇文章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写伟人,如果我深度地追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把他的一举一动都与“思想家”“革命家”等相连接,把课堂变成神话鲁迅先生的殿堂,我想,学生们就只能离鲁迅越来越远,更何谈其他的领悟。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深谙更多的是鲁迅作为伯父的幽默本色的流露和不愿意让孩子们过早地知道人世冷暖的下意识之举罢了。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抓了三件事,以学生原有的视角,引领他们逐步走进鲁迅,让学生们明白:伯父就是伯父——伯父不仅仅是伯父——伯父是永远的伯父。第一则故事:“指导我读书”,我从鲁迅的平平常常的言谈举止入手,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建构起一个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第二则故事:“救助黄包车夫”,第三则故事:“关心女佣阿三”,从“平常”的背后感悟“不平常”之处,在孩子们心中建构一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的形象;最后把课文拉回现实(第一小节),用人们对鲁迅怀念的事实,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鲁迅的窗口,真正埋下一颗尊崇伟人的种子。这节课是轻松的,自然的,本色的,但从孩子们课后的言语中,我知道,课堂的深度已经挖掘到了。

我想,真正要让德育走进课堂,就必须维护好孩子们原有的思想状态,尊重学生们的语文,在潜移默化中,把“德”植入他们的心中。

 

 

浅谈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汤华平

如何在英语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努力做到:按照小学的特点,深入浅出地正确讲解知识;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知识讲授,有机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自身的修养,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高尚道德修养影响教育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一.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在课前认真备课,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并以次为切入点,实施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例如:在教问候语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 family”时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 school”时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教育。

二. 抓住课内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

抓住课内有利时机指如果教材中有的章节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素,我们必须能抓住,不能错过,而且要在备课时,把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步骤落实到教案里,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偶发事件,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我在一年级教授名词hand的时候,可以在屏幕上出示一些干净的双手,说,The hand is clean.I like it. Look at your hand,is it clean? Do you like it? 这时手不干净的小朋友就会说NO,紧接着,我引出新句wash your handsplease.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受到了讲卫生,爱干净的教育。德育目标就这么悄然无痕的达到了。

总之,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抓住课堂有利时机来进行。今后,我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德育目标在学科中渗透应水到渠成  

张玲

昨天上完课,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久违了的感觉真好!原本设想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比较直观,没想到电脑“罢工”,所以就地取材,始料不及的是效果出奇的好。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结合预习时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看待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而抓出关键词“爱国”、“杰出”,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逐步分析开去。这样,给学生以条理明晰之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提问法、绘图法进行教学。第五自然段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采用了几种开凿隧道的方法?是哪几种?2、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这两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细细读文才能完成,学生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作批注,很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激励学生,詹天佑早就将隧道修筑成功了,你们能将这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用简图表示出来吗?话音刚落,只见学生读的读、指的指、画的画。在交流时,我请同学上黑板画,并要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他们结合课文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完整的马上就有同学补充。学生从作画、讨论中,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对待工作的严谨的作风以及在没有庞大的技术后盾,没有先进的工具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难点突破之后,再来学习“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这部分就比较容易。学生默读之后,马上在第三、四小节找到答案,并能找关键词句来分析。

这节语文课学生充分领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折服,更因他为国争光而扬眉吐气。我相信,科学的种子、爱国的种子已经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张盛

 

潜移默化是德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方法,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本身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文化差异和外域特征,学生要学好语言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只要教师具有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教学意识,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活动中就可以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培养,就可以使孩子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例如,

我在4AModule 3 Unit 3 A Class Picnic 单元中,利用该单元中的signs in the park 部分,结合了文明行为的德育教学。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块:

1 通过阅读DannyCity Park 中的一天描述,让学生对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个初步的感知;

2 通过对祈使句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警示标记,以此来了解在公共场合中如何理解各类标记,从而能做出更好的行为。

3 在对City Park内的警示标记学习之后,让学生通过讲一讲什么行为可以或不可以在教室里做,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达到文明礼仪的教育。

在课后的回家作业上,我更是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班级温馨提示语,将英语的语言运用与学生的正确行为规范结合了起来。学生也积极主动地设计了一些非常形象生动的signs

这样的德育渗透与语言的无形结合,很容易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行为暗示,从而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教学内容在德育渗透上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达到教育效果的例子。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与德育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上下功夫。应该说,德育的“润物细无声”可以以各种方式来达到结果,只要教师留心与细心。

 

由“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 

梁慧

 

涂红画绿的脸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变化固定下来的,是中国戏剧所独有的面部化妆艺术。它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了解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不仅仅让大家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能让我们在鉴赏的同时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四年级美术第一学期《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给了学生和我一个机会。

课前我上网搜集了不少各个种类的戏剧脸谱图片,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课上我以刘德华拜师学习川剧变脸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一个个生动的脸谱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些90后的孩子看了既惊讶又好奇。然后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张飞、关公、曹操入手,让学生渐渐明白不同颜色的脸谱所代表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物。如红脸的是关公、白脸是阴险的曹操,铁面无私的是黑脸包公。让学生既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在无意识中激发了他们爱憎分明的正义感和以及对戏剧脸谱这一世界独有的瑰宝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也大大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