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以智启慧 | 以善树魂 | 以乐怡情 | 以健强体 | 和谐家园 | 文明在行动
 首页 > 文明在线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 "两纲“教育 > 学科德育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德育论坛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0-13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语文篇

   《猫是老虎的先生》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猫因为没有教给老虎上树的本领,而侥幸自救的故事,告诫善良的人们要小心防备那些心怀鬼胎、心术不正的人。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和明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让他们主动发挥想象,填补文本中的空白。通过语言的引导,情景的诱导,设计各种朗读和想象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和快乐。让学生在故事中想象,故事中体验,故事中悟情,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正因如此,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防心术不正、居心叵测的人”就在学生们的想象说话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是一字一句的照本宣科,这样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还会使一堂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利用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享受美文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将德育的目标细无声地渗透进去,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语文课。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此为目标继续学习。

王佳悦 三年级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燕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平时,人们只知道他们是一种候鸟,春天来到北方,秋天回到南方过冬。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种小小的生灵,竟会有浩浩荡荡飞越太平洋的撼人之举。《燕子过海》就通过一位水手的视角,描述了燕子集体飞越大海时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壮举,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现今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他人的关爱下成长,不懂怎样吃苦,更没有为了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燕子的这种精神对他们来讲显然是非常陌生的。本课就是一个极佳的思想教育内容。由于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内容,文章的含义又很深,如果是粗粗略读,显然体会不了那么深透;而单靠教师讲解,学生不去亲身体会,思想教育的力度又会大大减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围绕疑点深入研读课文,逐字逐句体会、寻找答案,最后熟读成颂、升华感情的方式。例如:在教学第一环节中,在补全课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学生纷纷提问:“燕子为什么飞过海?”“燕子在飞行途中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燕子是怎么过海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之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总会遇上大大小小的风浪,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向问题和困难挑战,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这些话既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暗中渗透了燕子的精神——不怕困难、勇

往直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便开始分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积极从课文中寻出问题的答案,为后一环节的交流作准备。这样学习课文,既体现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又切实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

钱振燕

 

   《小乌鸦爱妈妈》是小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课文通过小乌鸦的行为表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在目标的制定中,我把“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小乌鸦对于妈妈的爱,从中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作为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并是这样落实的:

“小乌鸦看见妈妈老了,躺在家里非不动了,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的回答没有丝毫表情色彩。)

“小乌鸦的嘴小,每次也只能喂妈妈一条小虫,妈妈一次吃一条小虫不会饱。 所以小乌鸦只能……”我点黑板提示学生。

“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齐回答

“小乌鸦给妈妈喂一顿饭真不容易,它要……”

“来来回回飞很多次,很累。”学生似有所悟。

“再看看书!”我有些激动

“所以小乌鸦为了让妈妈快点吃饱,不玩耍了,急急忙忙飞来飞去。”

“对,你们还想说什么?”

“小乌鸦很懂事。”

“那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强调了“一口一口”)

“小乌鸦太不容易了,我们该不该夸它?”

“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孩子们的感情在“悟”中油然而生,孩子们饱含感情地读了第3小节,这次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这时,我猛的又想起了媒体中出现的乌鸦模型,““可是,有好多小朋友以前不喜欢小乌鸦,是啊,它也实在太难看了。”在他们朗读完之后,我突然说。

“可是小乌鸦很懂事,他心灵美。”有孩子又迸出了“火花”

“对,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我补充

“我觉得它很可爱。”……学生们又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要学习小乌鸦尊敬长辈,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我及时小结……然后我又让学生再次朗读第3节,学生投注的感情更是渐读渐浓。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以学生熟悉的乐曲让学生进行表演,既是对课文语句的积累,又是让学生在“自我发挥”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上完了,很生动,学生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识得了文中生字,他们在朗读的“自悟”中获得了“自得”,喜欢上了一只他们平时不喜欢的小鸟——很黑的乌鸦,知道了关心他人是美德,心灵美比外表美更珍贵。而“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习从小关心别人”的德育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会摇尾巴的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5课。课文以寓言的形式叙述了一只狼掉进陷阱里,它想用欺骗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结果被老山羊一一识破,让猎人来收拾它。整则寓言细致而生动地刻画了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心理,并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通过学习告诉人们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的伪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的第3条设定为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寓言故事,知道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的伪装,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在识字、阅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因而识字速度快,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而寓言故事则以篇幅短小,蕴涵道理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二年级时学生就曾学过《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课文,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法,课堂教学中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情感,深刻领悟寓言的寓意。

本课教学我分成五个环节,课文一开始由“陷阱”这个词语的教学引入,带出课文中有关狼的句子,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那就是狼是一种凶狠的动物。

紧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根据我给出的提示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这也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学习有关狼与老山羊对话的句子,我通过朗读的指导,词语的理解,使学生认清狼的本来面目。第四部分学习有关老山羊与狼的对话的句子,同样通过朗读的指导,词语的理解,使学生知道老山羊不被狼所欺骗的聪明。

反思:

对刚升入3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词语的理解把握是理解句子意思,乃至课文意思的关键。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词语利用学生的已知帮助迁移,如“收拾”要求学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有些难以理解的词通过老师讲述词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既降低了难度,学生又有所得,如:驯服、善良就是驯良;有的词语则通过动作演示,如“轻蔑”……词语理解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实际,根据课文难易,选择适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有关键字词的意思了解、掌握后才能为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德育目标的渗透做好准备。

本堂课的设计我打破了传统的逐段讲述的方式,由“陷阱”入手,引入新课,而后由狼和老山羊两者不同的表现分别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归纳梳理,突出狼的阴险、凶残的本质,以及老山羊不被迷惑的聪明。而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一次比一次急(急、很急、更急、非常急、急不可耐),经过指导,凶残的面目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朗读在这堂课中成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朗读指导一定要做到“在悟中读,在读中悟”,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即明白文章的“道”,达到情意目标。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一次比一次急(急、很急、更急、非常急、急不可耐),经过指导,凶残的面目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东三小学 三年级 语文 吴佳音 

抓住人物品质 激发道德判断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之情不啻为生活的、人文的特性,表现生活的规律与本质,因而不离弃理的存在。语文教学自然不能撇开生活,撇开文学作品的本意,新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要求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因而“文道结合”成为语文教学的必须。

道德是一种生活属性的存在,它表现在生活的任一角落,与生活的领域同等宽广,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展示和对话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文本的内容来进行,不摒弃,不脱离。我所教学《饭钱》一课为例,尝试抓住人物品质,激发道德判断。

教学的第一板块揭题我说的这一句话“人们说他是智慧的化身,欢乐的化身”。就让学生对阿凡提这个人物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的第三板块让学生结合第1-3节阿凡提在这件事中的言行,完成想象说话,从中进一步感受到他是一个热心的人。让学生结合第5-9节阿凡提在这件事中的言行,完成想象说话,从中进一步感受到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教学的第四板块根据板书,完整的完成想象说话,使学生对于阿凡提这个人物的品质有了更深、更全面地了解。

学生通过阿凡提这个人物的各个行为以及语言的表现,感受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透过人物这些外显的东西,看到内蕴的品质,促使学生产生对人物的道德判断和评价。

三年级语文侯雯洁 

《太阳》一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多方位的,它不单单指思想品德一个方面,也包括了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比品社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的,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隐形的,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关键是要在所教的课文中选对德育渗透点,从而有效地,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太阳》一课时,我就把德育目标定为几个方面:首先,太阳巨大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人类在开发利用太阳上已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马上说:我知道了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用文化科学知识让太阳为人类造福。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思想性内容自然地被接受。在讲解太阳为我们奉献着一切时,及时教育学生要像太阳一样,无私地把光和热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其次,用《后羿射日》小故事导入课文之后问学生:这样写的好处?从中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作文入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作文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好的案例,这对学生来说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再如,分析太阳的另外两个特点大、热时,采用了提示学法,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分析文章的思路、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另外,在讲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及时问学生:数字可不可以随便写一个?让学生明白列数字的好处是把事物的特点讲得更清楚,明白,不能随便用,认识到生活中的语言也要注意严密性。这样一来,整堂教学不仅作用于学生的认识系统,还作用于情感系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语文 鹿静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且研究、探讨。小学生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来进行加工,才能显出瑰丽的光华,教育在此就是雕琢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现就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是怎样落实德育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首先出示媒体来展示地球,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然后图文时照,把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找出来,指导有感情读,读出它的美,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地球是非常美的,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原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此美丽,一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感情由然而生,接着是从另一方面来展开。如此美丽的地球却又是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而容易破碎?要求学生再来读读课文,从自然资源、再生资源上来讲。由于人们随意的毁坏,滥用化学用品,不节制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接着,出示了一些列图片让学生看,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森林不再苍翠,动物不再欢乐,天空不再蔚蓝,小河不再清澈,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另外,再通过读科学家的话进一步证实除地球外,我们人类别无居住地。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他们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爱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又进行了生命教育,媒体再一次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天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这时已达到了高潮。学生由衷地感到应该精心保护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即突出了文章文题。又落实了德育目标,层层推进。 包培勤

 

 

   语文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显性课程,是落实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每一篇课文,不难发现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德育目标的落实,让德育目标在无痕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一定能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微波炉的话》是二年级上的一篇课文。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读课文,圈划词句,让学生了解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时应当注意的事项。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微波炉这一家用电器的外形、本领、注意点、好处似方面的内容。而这堂课的德育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懂得在使用微波炉时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能用金属容器装食物,否则会引起事故。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使用微波炉并不陌生,但主要是注意使用时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意识淡薄的小学生来说,尤其要在课堂上注重渗透。为此,课堂上,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再通过理解词语大发雷霆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正确使用微波炉会引起得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孩子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懂得使用家用电器时的正确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同时也落实了本堂课的德育目标,即教会学生安全、正确使用微波炉。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  蒋慧霞

 

   昨天上完课,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久违了的感觉真好!原本设想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比较直观,没想到电脑“罢工”,所以就地取材,始料不及的是效果出奇的好。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结合预习时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看待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而抓出关键词“爱国”、“杰出”,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逐步分析开去。这样,给学生以条理明晰之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提问法、绘图法进行教学。第五自然段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采用了几种开凿隧道的方法?是哪几种?2、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这两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细细读文才能完成,学生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作批注,很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激励学生,詹天佑早就将隧道修筑成功了,你们能将这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用简图表示出来吗?话音刚落,只见学生读的读、指的指、画的画。在交流时,我请同学上黑板画,并要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他们结合课文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完整的马上就有同学补充。学生从作画、讨论中,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对待工作的严谨的作风以及在没有庞大的技术后盾,没有先进的工具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难点突破之后,再来学习“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这部分就比较容易。学生默读之后,马上在第三、四小节找到答案,并能找关键词句来分析。

这节语文课学生充分领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折服,更因他为国争光而扬眉吐气。我相信,科学的种子、爱国的种子已经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张玲

 

 

   语文教学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语文课上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使学生从语文学科中获得教育的有利途径。

如《詹天佑》一课我有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当时,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

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我让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2)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学生通过句子的学习,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适时点评: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同时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詹天佑》一课渗透德育教育  

 

微波炉的话》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简要叙述了微波炉的外形、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和优点。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读。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避免教学时直奔科学知识的传授,避免将语文课演化为自然常识课,我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后,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考虑到微波炉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所以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说说我家的微波炉,了解学生是否自己操作过或者有没有看过父母如何使用微波炉,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本课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读课文圈划词句,根据这一单元训练目标,我要求学生在朗读第一小节时边读边思,划出描写微波炉奇妙的句子。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几乎都能找到微波炉不冒烟没有火,却能在几分钟里,把生的食物熟的相关语句。课文第二小节着重介绍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让学生在熟练朗读第二节的基础上,边读边找出描写微波炉本领的句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都能找到微波炉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微波的相关语句。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微波炉的本领,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无形中了解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在教学第三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想(微波炉)告诉大家什么知识。然后再思考:使用微波炉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很容易就从课文中找到一是要当心烫伤,二是不能使用金属容器。于是,我联系生活,请同学们思考出了这两点,使用微波炉时还要注意什么?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说出了如微波炉运行中不能开门等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课文最后小结了微波炉是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因此,我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也是人们的好帮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第三节的样子,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简单介绍使用各类家电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类家电的工作原理,从而落实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德育目标。

 

 

 

 

 

 

 

 

 

 

 

 

 

   数学

  素质教育是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学校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怎样渗透德育呢?尊重学生,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尽量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此影响和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的《水 天然气的费用》时,让学生了解家里的水电天然气的用量和花费。然后在练习时结合学校的水电用量和花费。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用量和费用大大超过家庭,再联想到整个上海,整个国家,让学生感到节约用水,用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在学校里,每人节约一点,每天的节约量,数字是惊人的,也让学生能感觉到节约水,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爱校,爱国的表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从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惠德生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上《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引入部分我以抢旗游戏引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站成一排去抢红旗是不公平的,需要围成一个圆,并且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才公平,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潜意识地引发了大家公平地意识。其后,通过举例并感受生活中各种静态的圆和动态圆的美的同时,体会数学中的几何美。在后面的画圆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一下圆规的起源,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发现我们的民族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另外在使用圆规的过程,也体会到使用圆规的安全性问题。而在最后的自己使用圆规设计美术作品的过程,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使他们再次体会到了圆的美。当然,我认为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钱晓慧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
我浅谈一下我在元角分这课中如何设计德育渗透的?
1)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德育在读小数中渗透
元角分是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人民币的计量单位,我运用学生翘首以盼的自己的十岁生日为生活实例为情景,从而引出超市商品的标价的认识。通过学生熟悉的水果标价,让学生来读小数,学生尝试读小数到正确读小数过程中,学生感知小数的读法。从而学生归纳出了小数的读法。在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后,这老师让学生预先收集了小数,如家中的水电煤收费单,超市的收银单,周末旅游的消费单―――――进行正确读作,将数学知识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同时针对学生读作周末旅游消费单时,自然而然地联系希望小学学生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体会了节约用钱的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教育.
2)在实际生活小数应用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使学生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认识小数的读法和含义后,学生听写小数训练。男生郎麒敏读了他星期天与爸爸如何合理买菜?同时女生楼仟楠也是星期天去长风公园玩一天的消费。学生既掌握了小数的写作,同时对照郎麒敏和楼仟楠的用钱比较,三年级的学生明白父母挣钱很辛苦,应该节约用钱,合理用钱。
3)合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延伸.
课堂练习中穿插了汶川大地震的图片,通过元、角、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珍惜每一分钱,积少成多,众志成城,用来抗震救灾,这里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达到了教学效果的高潮,同时对学生是一个德育的延伸点。
4)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数学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只要教师常以细雨之水之,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陈梓娟

 

英语篇

   如何在英语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努力做到:按照小学的特点,深入浅出地正确讲解知识;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知识讲授,有机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自身的修养,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高尚道德修养影响教育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一.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在课前认真备课,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并以次为切入点,实施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例如:在教问候语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 family”时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 school”时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教育。

二. 抓住课内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

抓住课内有利时机指如果教材中有的章节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素,我们必须能抓住,不能错过,而且要在备课时,把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步骤落实到教案里,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偶发事件,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我在一年级教授名词hand的时候,可以在屏幕上出示一些干净的双手,说,The hand is clean.I like it. Look at your hand,is it clean? Do you like it? 这时手不干净的小朋友就会说NO,紧接着,我引出新句wash your handsplease.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受到了讲卫生,爱干净的教育。德育目标就这么悄然无痕的达到了。

总之,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抓住课堂有利时机来进行。今后,我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东三小学 英语组 汤华平

 

 

   英语和语文比较类似,都是语言类的学科,应该说语言就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文以载道。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英语不是母语,特别是学习英语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语言积累较少很难完整地表达。而英语教学中德育,也不是靠老师在课的最后点出几句名人名言或道德评语能够让学生明白的。这样的理论没有理解和感悟又怎能感化学生呢?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是强调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形成内在的升华。

而英语教材总不是说一定要每节都要体现德育目标,而是审时度势合理提炼。

一、寻找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提炼德育内涵: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应该明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德育目标,并且深入研读教材,在已有的教材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来梳理德育目标,或根据需要适当融入一定的德育因素。

在英语教材中有些德育目标非常明显,如5A M1 U1 Can I do this? 这真个单元中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判断在不同场合、地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自我。

而有些课文,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不仅停留在字面的含义。如5B Jack and the bean stalk ’中新授了一对反义词rich poor, 这里字面含义是“富贵”于“贫穷”。通过深入挖掘,就可以做一个情感的升华,那就是Jack原来很穷但是他很开心,巨人很富有但是又孤独又不开心。那么这里的rich poor就提高到了主观上的思想升华。

二、合理设计教学,有机融入德育:

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德育无痕”这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英语教学中完全要做到这样似乎比语文教学要难得多。但是我们应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发生。

通过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后,应该与其他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等进行有机地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多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

此外,英语教学多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德育目标应该和教学中的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最后在完成任务/活动中体现文化、人文等德育目标。

如何更好地渗透好学科德育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地,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探索。    杜秋兰 

 

 

   潜移默化是德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方法,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本身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文化差异和外域特征,学生要学好语言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只要教师具有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教学意识,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活动中就可以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培养,就可以使孩子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例如,

我在4AModule 3 Unit 3 A Class Picnic 单元中,利用该单元中的signs in the park 部分,结合了文明行为的德育教学。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块:

1 通过阅读DannyCity Park 中的一天描述,让学生对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个初步的感知;

2 通过对祈使句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警示标记,以此来了解在公共场合中如何理解各类标记,从而能做出更好的行为。

3 在对City Park内的警示标记学习之后,让学生通过讲一讲什么行为可以或不可以在教室里做,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达到文明礼仪的教育。

在课后的回家作业上,我更是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班级温馨提示语,将英语的语言运用与学生的正确行为规范结合了起来。学生也积极主动地设计了一些非常形象生动的signs

这样的德育渗透与语言的无形结合,很容易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行为暗示,从而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教学内容在德育渗透上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达到教育效果的例子。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与德育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上下功夫。应该说,德育的“润物细无声”可以以各种方式来达到结果,只要教师留心与细心。                                            张盛

 

综合篇

巧抓时机 作好即时性教育  

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随时都有机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体育活动课上,我校组织了篮球比赛,这样的比赛学生当然喜欢,非常感兴趣,但绝大多数同学只想参加比赛,却不愿意担任裁判工作;班级中看比赛的人多,主动参与后勤服务的人少。面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决不能做视不管,应及时进行教育,要求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运动员,此时正汗流浃背地为班级荣誉而奋力拼搏,需要补充水分等服务,而其他同学却无动于衷,这时你的心理是多么难过和失落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挖掘为集体而尽心尽职,自省自律的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事件,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抓住契机,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不起眼的小事进行教育,遇事要及时处理,不能滞后,要讲究教育的时效性,把握火候,因势利导,力求公平民主,处理事情的同时要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宽厚待人、严以律己;明白予人方便即予己方便、吃亏即是占便宜等……,教师及时把握好育人契机,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合作、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使学生向建立健全人格迈出一大步.

戴栋

   “没关系,这一次输了下次我们赢回来,加油!”这是在一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传来的声音。在练习30障碍赛跑时,在跑道上放置了呼啦圈、垫子以及篮球等。在分组分项目练习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了接力赛跑的练习。在第一次比赛中,有位同学在钻垫子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但他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在这一轮比赛结束我去看了下他,他的腿上蹭破了皮,鲜血也流了出来,当然他也疼哭了。也正因为这一小小的事故,他们小组原本到手的第一拱手相让了。就在这时,一个同学喊道“没关系的,不要哭,这一次我们输了,下一次我们再争取!”接着很多同学都纷纷鼓励他站起来。在第二次比赛中,他勇敢的站起来跑了出去,最后这一小组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没关系,这一次输了下次我们赢回来,加油!”这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鼓励队友的话,让我很是感动。于是我抓住这一事件在班级进行了教育。首先我终止了大家的比赛,充分肯定了他们小组的做法。接着我表扬了该名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虽然受伤但仍坚持比赛的这种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向他学习。在平时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犯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指责对方好久。而这一次,面对这位同学的失误,他的组员不但没有指责他,相反的还及时给与他很多的鼓励和安慰,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让他们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做到团结互助,而不能取笑他人。

作为教师在整个组织过程中只是指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参与组织的同学自己领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沈泓

 

 

    新世纪的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民族性,通过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润物细无声”地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每一堂音乐课。《阿细跳月》是三年级第四单元《夜色美》中的一首欣赏曲目。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跳月”是彝族人民的主要传统歌舞,意为“欢快的跳”。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为是通过欣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特有的热烈奔放的情绪,进而走近彝族,了解彝族文化,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体会我国彝族人民的勤劳与勇敢,能歌善舞的性格。懂得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了解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悉乐曲曲调,感受乐曲5/4拍的节拍特点。接着以本单元的音乐作品为素材,运用生活经验和已学的音乐知识设计表演《夜色美》,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夜景。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的有关彝族的风俗特点。让学生对彝族有所了解。之老师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勤劳而有智慧,各个民族之间亲如一家,并且各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而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解放后,彝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对乐曲强烈而欢快节奏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出彝族人民在翻身成为主人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共产党的热爱与歌颂。即而使学生产生幸福感。之后同学们踏着5/4学跳彝族舞蹈,用身体律动感受5/4拍的韵律。老师在大家作身体律动时,用语言帮助掌握“左(脚)、右(脚)、左(脚)、跳、跳;右(脚)、左(脚)、右(脚)、跳、跳;一、二、三、四、五……”。彝族舞蹈让学生更加体会了乐曲的快乐节奏。学生在对5/4拍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了课前介绍的乐曲的背景,了解乐曲的民族特色,了解彝族的风俗特点。也体会了彝族人民在解放后载歌载舞的欢乐心情。在欢乐的歌舞与音乐中,德育也就这样渗透进了课堂,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田。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教条模式。让音乐课成为德育教育的课堂。

三年级 音乐 罗晓莉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现在我就三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快乐的家》,来谈谈如何渗透德育的.

教学分成三课时,第一课时,给爸爸妈妈画一幅肖像画.通过欣赏父母的照片、仔细观察父母的特征,如有的父母脸上有皱纹,有的戴眼镜等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画一幅全家福,通过讨论和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通过绘画表现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第三课时.是画画自己生活的小区,要求同学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小区或街道,了解小区里建筑的形状和环境的布置,结合迎接世博会,各街道和小区开展的活动,如制作世博宣传海报,打扫公共设施,参加世博志愿者的学习等活动等等,通过观察与讨论再到进行绘画创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感悟生活的美.提高对上海世博会的认识.感受身为上海的小学生的一份自豪感,并能够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来响应世博会的召开,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何立宇

 

在自然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勇于探究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自然学科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时,我努力做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找出知识点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我在上三年级《种子的结构与功能》一课时,在传授有关种子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科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到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供应的一个伟大贡献。所以教学要充分利用自然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和实验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和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组织学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通过开展科技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自然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灵活多变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东三小学 应祖良

 

 

在《国歌》欣赏中的德育渗透  

 在《国歌》欣赏一课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更要抓住歌曲音乐要素特点进行教学,如:再三强调的“前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后半起的急切呐喊,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以及三连音的运用,使歌曲模仿了号角式的呼喊,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的责任感。听了老师介绍后,同学们在演唱时自然地就会用严肃表情、自豪情感真挚地演唱这首歌。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国歌代表什么”?“为什么要唱好国歌?”“每次听到《国歌》时都想到什么?”“在什么场合经常听到?”等问题。并向学生讲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奏国歌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使学生对国歌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最后,全班学生模拟一次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感,同时教育他们铭记历史,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年级 音乐 夏文磊 

 

从“放风筝去”了解国情知道民俗民风    

从“放风筝去”了解国情知道民俗民风 德育走进课堂

四年级第一学期探究性课程第二课“放风筝去”是一堂集娱乐和知识于一体的课也是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查找了很多关于风筝的资料,利用ppt的形式告诉学生风筝的历史: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发明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历史的文化古国。另外通过对风筝类别、造型的观赏和辨别,使学生不仅从图片中惊叹中国风筝造型的美仑美奂,同时也惊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通过对风筝制作的了解,让学生看到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

阳春时节,风和日暖,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通过这堂课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做风筝的基本知识,更让他们有了想做风筝的急切愿望。一堂课结束了,老师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也有了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周兰芬

 

创设德育情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学校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的,然而,教育是一门极富学问的艺术,绝对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学会尊重学生,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尽量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到影响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如我在教学面积时,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一张大一张小),让学生感到比赛要公平,做任何事都尽量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接着在观察图形大小时,利用亚洲地图感触我国的面积最大,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感触祖国河山的壮大。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四省的大小,知道四川省面积最大,从而引出汶川地震后我们大家是如何互帮互助的,使学生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援助,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年级数学:章慧 

 

由“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   

 

涂红画绿的脸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变化固定下来的,是中国戏剧所独有的面部化妆艺术。它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了解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不仅仅让大家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能让我们在鉴赏的同时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四年级美术第一学期《丰富多彩的戏剧脸谱》给了学生和我一个机会。

课前我上网搜集了不少各个种类的戏剧脸谱图片,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课上我以刘德华拜师学习川剧变脸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一个个生动的脸谱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些90后的孩子看了既惊讶又好奇。然后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张飞、关公、曹操入手,让学生渐渐明白不同颜色的脸谱所代表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物。如红脸的是关公、白脸是阴险的曹操,铁面无私的是黑脸包公。让学生既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在无意识中激发了他们爱憎分明的正义感和以及对戏剧脸谱这一世界独有的瑰宝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也大大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梁慧

 

体育课中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教育!      

在体育竞技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体能。而体能训练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训练的大好时机。例如在四年级长跑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长跑动作常规和技术要领外,还应教会学生克服长跑中的极点——我们把在运动中最累最难受的时刻称之为极点,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此时,更需要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只有一次次的克服它、抑制它,才能逐渐的减小过极点时的疲惫和难受程度,否则永远也过不了极点,或者过极点时跨度时间延长,感觉难受的时间也加长,不但达不到增加体质之目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除给学生讲清楚道理外,还及时鼓励学生在此时哪怕是慢跑,都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极点得意义,感受克服极点后的轻松,品味拼搏产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的道理。从而引申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等方面都要以对待极点的方式来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充分把握和展示自身的潜力,挖掘并拥有顽强拼搏的能力。

东安三村小学                                            顾宣栋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