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教育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各个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体系中。语文学科本身的内涵就应该是民族精神,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课程全渗透,深入到语文学科教学各个学科中。
新教材《看不见的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没有惊天动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文中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凝聚的是浓得化不开的,非同寻常的母爱。如何理解课题中的“看不见”,如何感受母亲非同寻常的爱,我在教学时分别让学生在作者,母亲,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去体会母亲的爱。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三) 深入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感悟母爱:
1、 再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同时思考: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说,这么做的?
出示:当 时,母亲 。
2、 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
※ 面对孩子怎么也大不中瓶子时,母亲不责怪,不急躁,轻轻地递,安详地笑;
※ 面对孩子是一个盲童这个残酷的现实,母亲不回避,不自卑,微微地笑;
※ 面对孩子打得精疲力尽,母亲不放弃,依然轻轻地递;
※ 面对别的孩子也这样玩,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和他们一样;
※ 面对孩子打了很久也大不中瓶子,母亲充分地理解、宽容;
※ ……
3、当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就在这“轻轻地递”、“安详地笑”“平静地说”中,再让他们和作者一起来到那块空地,想象一下:在母亲陪伴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她始终 ,始终 。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轻轻地递”,母亲在把石子递给孩子的同时,把什么也递到了孩子的心中?出示:
母亲,
你把石子递到儿子手中
母亲
你把 递到孩子心中
此时此刻,学生不难体会到,母亲把石子递到孩子手中的同时,也将自信、希望、勇气、信心、自尊、成功……递到了孩子的心中。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我们每一个人也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同时说一说:这声音,与其说是瓶子的碎裂声,不如说是 。
(四) 想象连笔:
儿子成功以后,母亲会对他说些什么?
(从这件事的角度;从今后人生道路的角度……)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不同寻常的爱;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就在“轻轻地递”、“安详地笑”“平静地说”中,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轻轻地递”,母亲在把石子递给孩子的同时,也将自信、希望、勇气、信心、自尊、成功……递到了孩子的心中。从描写孩子的句子中体会到了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整堂课,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学生被文章打动,感受到母亲的爱,投入自己的真情。同时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想象说话:儿子成功以后,母亲会对他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感受到母亲深深的爱。
民族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对生活在新时代里的独生子女来说十分的重要。如何让他们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由内而外散发出民族自信心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从课本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从点滴处入手,从细微处着眼,以渗透为主,不应为实施而实施。同时加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